□本报记者 徐 静
曾几何时,文人们在各自的圈子里以诗会友、酬唱应和。有人戏言:古人写诗正如现在的人发朋友圈,有人写、有人赞、有人评。
时光流转,如今,不少爱好文艺的市民将微信作为诗歌交流的新载体,在朋友圈里以诗言志、以词抒情,逐渐形成了微信“诗人”圈的新气象。
“写诗不为名利,就图一个开心”
“激情在红尘走失,暮色就要来临,而青春却下落不明。”48岁的朱坚在微信上斟酌着写下几行字,加上标题《岁月》,署上笔名“枫霜”,发布到诗友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看着陆续收到的点评与点赞,朱坚满意地笑了。
朱坚的本职工作与诗词相距甚远,他是我市某电器制造公司的一名普通电工。2015年,朱坚开始接触微信,在这个既能交流沟通又能展现自我的平台上,他重拾起年少时的文学梦,以平均每周一两首的速度填词写诗。“我加了几个微信诗友群,群里都是全国各地爱好写诗的朋友,大家平时自己写写诗,互相点评一下。我们写诗,不求名不求利,就图一个写得开心,让生活充实一点。”朱坚笑着说,在他看来,朋友圈对诗歌爱好者们“很友好”,“朋友圈里写诗没什么门槛,在这里发发自己原创的小诗,不论水平如何,总比随手转载各类养生文、鸡汤文要来得有意义一些。”
与朱坚一样,在我市某保险公司工作的彭建华,也是一名诗歌爱好者。“碰到节气,写首小诗,生活里有了一点感悟,就用词的形式写出来。说到底,诗歌是情感的释放源泉,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彭建华说,每次写了一首小诗,自己总爱发到朋友圈里,“一是可以及时记录下来,二来,看到诗友们在下面点赞评论,心里也会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彭建华表示,因为有了朋友圈这个载体,自己更有动力把写诗这件事坚持下去。
“微信朋友圈是打磨诗歌的好地方”
对于朱坚、彭建华等诗歌爱好者来说,朋友圈是一个记录诗作、与诗友交流的载体。对于一些已颇具名气的诗人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打磨诗歌的好平台。
4月的一个夜晚,诗人林火火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首小诗,名为《城乡结合部的夜晚》,诗里写道“当湛蓝的暮色在世界里撤退/我看到群星围绕的城乡结合部亮起的灯光/面目灰色的人群离开工厂/走向大街深处/在不同的地方/他们重新成为/父亲、母亲、儿女、兄弟姐妹、邻里乡亲和陌生人/成为恋人,成为诗人”。
“这些诗句,源于一辆错过的班车。”林火火笑着说,自己当晚没赶上班车,暮色里在路边站了整整40分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小诗。“其实,我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写完一首诗歌往朋友圈顺手一丢,有时候是一句半句,或仅仅记录了情绪波动的片刻,朋友圈就成了我记录日常的一个资料库,很多诗歌在这里初具雏形,等待之后的继续打磨。”除了用来记录和打磨诗歌以外,林火火还认为,朋友圈对一名诗人的写作和成长亦有帮助,“朋友圈让诗人和读诗的人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沟通,在朋友圈里,诗歌被发表、被阅读,然后被评价、被传播,有了各方的评论和反馈,诗人才能不断探寻与反思,更好地作为生命个体来发声。”
诗人老梁则表示,自己所牵挂的人几乎都在微信朋友圈里。偶尔,他会用诗歌问候他们“嗨,你们好吗?”,或者用诗歌说“喂,我想你们了。”而微信朋友圈这一特殊的载体,也让老梁变得“稍稍勤奋了一些”。
“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几个爱写诗的朋友”
在市民蔡女士看来,如今“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几个爱写诗的朋友”,而这“不是什么坏事”。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越过越浮躁,写诗、读诗,可以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蔡女士表示,虽然自己不太会写诗,但看到朋友圈有朋友发诗作也会点赞,碰到朋友圈里发布诗会信息,只要有时间,同样会赶去现场参加,“我的女儿今年上三年级了,有机会我也会带她去参加诗会,哪怕只是在台下听一听,感受一下那种氛围,也是很好的。”
在市图书馆春日读诗活动负责人赵书苑眼里,曾经的诗人圈与世俗圈遥遥相望,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更愿意做世界的旁观者。如今,微信朋友圈这样一个圈子,意外地成为诗人们入世的窗口,也将诗歌圈入了一般人的视野。“在朋友圈里,诗歌和各种文字形式和谐共存,这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存在方式吗?诗歌本来就应该存在于日常,就像古人见个桃花就想到前女友,采个红豆就想到心上人,开个门就见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爬个山就赞叹秋水共长天一色,生活入诗,诗意生活,是最美好的共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