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日报 讯(记者 李华)组建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农田及其水利设施,创造性地推行明确“管理主体、经费来源、管理标准、检查考核”的农田水利管理新模式。我市试点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的做法,堪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之举。
万丰、姚湾片区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每家每户土地使用权实行流转入股,通过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政策扶持,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达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要求。市水利部门根据《太仓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积极参与项目区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组建了东林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农场的方式统一经营和管理农田及其水利设施。
此举改变了原来由村集体管理,用水矛盾相对较多、经费保障难度较大、缺乏考核激励机制的传统管理模式,进一步适应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由个人分散经营向集体经营转变的大趋势,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水利部门专业指导作用,加强了运行管理考核,提高了管理水平。
目前,东林专业合作社已形成了比较规范有效的运作机制。科学设岗,合理配置专业管水员,负责项目区内水利工程管理;明确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标准,确保机电设备保养良好,渠道及其配套建筑完好率不低于95%;加强考核,市水利、财政部门按月对合作社工程管理、成本控制、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考核打分,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专业组织管理和成片管理。
黄桥联圩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试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黄桥村劳务合作社通过竞标,承担设施日常经营管理模式,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上述只是我市快速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镇水利站管理职能,创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圩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办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办法》,明确工程管理养护主体,落实管理养护资金,建立管理养护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合作社”管理、专业管理、“公司化”管理的模式和途径,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
我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了一支由1200名成员组成的河道专业管理队伍;依托农村劳务合作社建立了一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由公共财政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且建立了灵活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河道长效管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一建就管;建立了城乡一体的防汛信息系统,四级联通的防汛专网和视频会商系统覆盖各镇,
并逐步与重点村、企业联网;建设了水雨情遥测站点和圩区闸站远程控制系统,加强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把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泵站等纳入信息化管理。
全市镇(区)水利站设置均与镇(区)行政区划相一致,经费渠道于2010年8月变更为财政全额拨款并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十一五”以来,通过公开招聘引进水利专业人才共30人,每年引进1~2名硕士研究生、5~6名本(专)科生,全部进入管理和专技岗位。目前,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的59%,水利专业占比达47.5%。基层水利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到“十二五”末,实现每个水利站都有1名硕士研究生,形成以研究生为骨干、本科生为主体的基层水利专业人才队伍格局;因地制宜改善所有镇(区)水利站的办公条件,各镇(区)建造了防汛用房及配套管理设施9300平方米,更好地服务群众,同时提升了水利行业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