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仑《野蛮生长》里有一篇提及“幸福”。跳过很多篇章,翻来阅读。他用四个方面来关联阐释幸福:幸福与欲望,幸福与自由,幸福与道德,幸福与信仰。
什么是欲望?我把它理解为:欲望就是不停止的索取超乎实际的东西,感觉,心情,金钱,名利等等。有人把梦想等同与理想,前几天看了一个综艺节目,里面一男嘉宾面对30多名女性时,愤慨的表示当今社会女性多么多么爱慕虚荣,又竭斯底里的大声吼叫向大家说明之所以他没成功是因为缺乏一个平台…..他发誓五年内要在香港李嘉诚对面给自己的母亲买套房子,再买辆奔驰并把它砸掉,以表示对前女友离开自己爱慕虚荣傍大款的愤慨与不懈。看着这个人的种种表现与语言行为,我禁不住的对我老公说这样的男人就是成功了估计他女朋友还是会离开他。后来一个女嘉宾说的好,说他这是梦想,不切实际,问他如果五年内不能像自己说的那么成功,你年迈的母亲还要等多少年,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为什么一定要在香港而不是自己可以负担起的地方早点给母亲买一套,让她住进来呢?我也这么认为,后来看了冯仑的幸福与欲望,我想我能说的更清楚了,他似乎觉得上天对他很不公平,一直强调自己缺乏一个平台,他实际上是无限制的放大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真真切切的看清自己现在的能力。这就是能力与欲望出现的不平衡,一旦失衡,这种种不幸的感觉就会降临,折磨着你。要想幸福,首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学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能力与欲望的平衡点。
自由,首先让我想到的一个画面就是鸟儿无拘无束的在天空飞翔,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性的飞翔。而自由很显然应该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身体的自由即肉体的自由,去哪里做什么不受限制,一种称之为心灵的自由即灵魂的自由,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与享受。从马斯洛需求来看,追去高层次享受的人至少在身体上是相对自由的,他们不受时间的影响,不受小钱的影响,冯仑的话说就是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每天定个闹钟催着起床去匆匆上班,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不用因为柴米油盐的算计小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些给他以自由,让他觉得很幸福。而人大多数人大多数上班族我想在我们没有做到足够好去享受这种高层次自由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学会解放自己的心灵,哪怕是阿Q自我安慰也是个不错的做法。冯仑说一个人一辈人总共挣450万足已,能供的起房,养个车,养个孩子,一年旅游那么几次,其实也是件挺幸福的事了。看了他的这些话,觉得自己也挺幸福,可是不幸的感觉为什么还是会存在呢?心灵的枷锁锁的太紧了,打开来,给点阳光!享受这当下的幸福吧。
道德,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层面锁定在是与非的道德评判里,我们活着太多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看,我们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掉面子。道德像一把尺寸衡量着我们的是与非,道德的论调有时像一个秤砣能堵在你的心口,让你吃不好,睡不好,这个时候解释等于掩饰,最好的做法就是沉默,让时间去风化,还有一种就是离开,去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人认识你,一切都是新的,即便孤独向你袭来,但是心灵的孤独总比心灵的荒芜要好的多。遵循法制,遵守制度,做个良好公民,做个好员工,遵守道德,不过界,其他的任有人评说。
信仰,很多人都说某某伟大的人是个有信仰的人。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或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问自己我的信仰什么,我的信仰在哪里?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应该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宗教信仰,把精神与灵魂完全寄托,祈求,祈祷,追求幸福,追求安详,追求平静。冯仑在2009年做一个创业家成长活动的主题演讲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去不丹的时候,我碰到一个故事,有个人坐在那里跟我讲,不丹这个国家50万人,其中有1万人是公务员。那么,1万人的公务员里面,有70%都由政府出资送到欧美发达国家去读书,但是100%都回来了。大家知道不丹的GDP才多少呢?不丹的GDP就是2000美金左右,那么跟我说话的这个人,他是在伯克利读的新闻的硕士,现在是不丹的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他一个月的薪水300美金。在不丹300美金属于中上,但是他在美国大概一天就是300美金。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回来呢?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不丹人在美国没有方向感,我们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去哪里。他说我一回到这山里,看到了寺庙、僧侣,我就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我要去哪里,而这个就是Google。所以,在不丹我们不需要Google,每一个人都是Google,可以告诉我去哪里。为什么不丹人可以告诉你Google呢?因为他有一个超过物质精神的精神追求,这是宗教带来的信仰和对于未来人生的看法,而这个东西是导致所有不丹人知道应该去哪里。我们同样在未来的生活要有理想,理想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哪里、是谁去哪里、怎么走。”
紧跟着冯仑的这句话,我现在才清楚的知道,一个人的信仰终归应该是有理想的活着,努力做着实现理想的事情,这样才不觉得活的没有方向感,活的太空虚。
幸福,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