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日报 □记者 薛海荣/文 计海新/图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不少农民通过“三置换”转变为市民,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成为一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村办合作农场这一新型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市共组建合作农场96家,合作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5.1万亩。
按照自愿联合、经济参与、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合作农场建有专门章程,明确加入合作农场的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入退自由,拥有决策权。加入合作农场的农户,土地入股每年可拿租金,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取股金,劳动力加入劳务合作社每月可领薪金。
建立合作农场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举措。它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形式入股,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合作农场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记者站在城厢镇东林村合作农场田头看到,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该合作农场负责人张耀忠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村里农民集中居住后土地经营管理的问题,他们将村里大片的耕地集中起来组建村合作农场,进行统一种植管理。
合作农场的组建,一是解决了我市农民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后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问题。二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历史性欠债问题。三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组建合作农场,把集体的土地资源掌控好、经营好、管理好,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形成连片种植、提高经营效益。城厢镇电站村通过平整土地,整理坡地,复垦宅基地,合理配置河道用地,耕地增加了近千亩,做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河畅通,构造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合作农场的兴建,为农村土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全市已组建的96家合作农场中,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5.1万亩。城厢镇海丰、众欣两家合作农场分别超过3500亩,合作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090亩。合作农场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合作农场具有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双重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购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使得农业基础更牢。合作农场内部完善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制,定产量、定成本、定报酬、定奖赔,使得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更活。合作农场一般选配年龄较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村农民负责生产经营,一批大学生村官相继走上了合作农场场长岗位。农场实行统一种子、统一肥药、统一机耕、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变为现实。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里土地资源变多了,一般每个村可增加20%的耕地,村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能获得与农民等值的收益;生产成本变低了,灌溉用水节约了50%,管水员节省了80%,农药、化肥节约了10%,连片种植机耕、机收省油10%;产量质量变高了,亩土地平均提高产量10%以上,引进新品种,农产品销售收入明显增加。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兴办合作农场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路径。村级集体经营资源性资产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能获得分红,农民参与合作农场生产劳动能获得劳务收入。这样,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壮大了,各家各户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我市村级合作农场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保障了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土地经营的所有收益都由村集体和农民共享,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经营方式可以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公司+农户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制、村集体合作农场制,但最有效的机制应该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仅仅由集体统一经营,没有好的经营机制和运行模式,必然会“穿新鞋走老路”。我市村合作农场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经营方式和“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经营制度,不仅消除了人们对合作农场是否吃“大锅饭”的担忧,而且充分调动了经营各方的生产积极性,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0%以上,各项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经济效益增加了30%以上。
推动农业科学进步的措施有使用新品种、新装备、新肥药、新农艺,但最有效的手段是能使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我市村合作农场依托村集体经济实力,引进科技项目,实施科技富民工程。东林合作农场引进富硒技术生产大米,亩均效益是常规种植的12倍;电站合作农场引进江南大学食品加工技术和上海理工大学冷链物流配送模式,亩均效益是常规种植的10倍;勤力水产合作社引进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养殖龙虾青虾套养技术,亩均效益是常规养殖的8倍。农业科技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工业化、城市化给农村转移富裕劳动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创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农村中老年农民就业和创业受年龄、知识、技能的制约,困难重重。我市村合作农场吸纳了大量中老年农民就业,参与粮食生产型合作农场的农民人均管理土地80亩,可以获得2.2万元年薪,参与水产、蔬菜、林果生产型合作农场的农民人均年薪1.5万元,担任合作农场场长的农民年薪在6万元以上。
我市村办合作农场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购置全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这就为合作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合作农场也为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后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
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合作农场改变了原先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包结合的新型集体经营的体制机制,在基本不改变农田现状的大背景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机械化,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组建合作农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农户逐步向城镇或新型社区集聚,农民离农田较远,耕作不便,加上土地零散,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土地整理投入,个体农民无法承受,迫切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组建合作农场是培育职业农民的客观需要。我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或创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不愿回村耕种。农业劳动力老化、弱化和兼业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
组建合作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过去,分散的小农经营带来农业科技难入户、农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农业产业结构难调整、农产品市场供给难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组建合作农场是强村富民的内在需求。致富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合作农场使得“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成为可能。同时,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又使得农田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加、农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