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太仓日报
24日14:00左右,记者走进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偌大的废纸车间,成堆的废纸摞得像一个个小山坡,因为有灰尘,车间内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霾,四名工人正埋身在废纸堆中忙碌不停。记者正准备把工作人员提供的帽子和口罩戴上时,却发现工人们都没戴这些,因为车间里实在太热了,而且很闷。
■体验地点: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体验岗位:废纸车间分拣工人 ■体验者:廖文婷
■分拣过程即是“淘金”过程
车间主管简单介绍了一些分拣知识,按照客户的相关要求,纸的水分不能超过12%,杂色纸不能超过3%,还要按照含纸浆的多少分成A、B、C、D四个等级,如邮局使用的瓦楞纸箱属于A类,一般的包装盒是B类,生活中产生的废纸一般是C类或D类,书本、报纸、新闻纸、铜版纸则要另外分拣出来,因为卖价更高。旁边另有几堆,分别放着塑料膜、塑料编织带等等。
这个标准听得记者依然一头雾水,只好依葫芦画瓢先干起来。这里的分拣工人都已经年近60岁了,我跟他们成了临时的工友。面对一堆各色各样的废纸,眼见工友们的手在里面翻飞,记者有点发懵——这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有些塑料袋上,分明是打包过某种菜的,却沾着脏兮兮的油污。工友们看出记者的顾虑,说道,“这不算什么,这一包是来自企业的废纸,算干净的,如果是来自居民家的废纸,里面可能还有卫生巾”。
当记者把几个长得跟瓦楞纸箱一模一样的普通包装盒扔进A类纸堆时,被工友制止,“错了错了,这个是D类纸”。疑惑中,工友将纸箱“哗啦”一下撕开,原来,这个纸箱很薄,里面还夹了一层灰色的纸,这种纸,纤维短,质量差,造出来的纸质量不好。
废纸堆里混杂着不少东西,若是有封闭的纸盒,则一定要打开来看,因为纸盒里可能有说明书、包装塑料膜等别的东西,这些全部都要分门别类放好,有的盒子外面还绑着塑料编织打包带,也要另外取出。
车间徐科长介绍,分拣的过程,就是“淘金”的过程,混在一起的废纸不值钱,而经过分拣之后,不同的东西按照不同的价钱卖出去,废品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放错地方的“资源”效益惊人
才忙活了半个小时,记者已经热得满脸通红,汗湿的衣服粘在身上,呼入了灰尘,喉咙也觉得怪不舒服。看看工友们,他们依然忙碌着,身上的围裙沾满了灰,手指粗糙皲裂,鬓角的汗水都顾不上擦。再看开叉车打包废纸的小伙子,衣服全都湿透了。据悉,废纸车间每天都有好几吨废纸拉进来,工人们从早上8点开始上班,每天在车间里做七八个小时,也不一定能做完所有的活。
这一张张废纸产生的效益是惊人的,按照国际通行的工艺,用1.25吨废纸做原料,可生产1吨再生纸,节约4立方米木材。在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每天都有数吨废纸、废塑料、废钢、废玻璃等废品被卖往各个地方,制作成种种生活用品,转世重生。
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搭建了一个多元化投资发展环境产业的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固体废弃物处置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以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项目投资运营为基础,并不断吸纳在环境产业中领先的企业前来投资,预计到今年年底销售额将实现3亿元。
劳动者感言
这样的工作,年轻人是不会愿意干的。像我们这个年纪,很难找到活干,这活虽然又脏又累,薪水不高,但也是一份正式的工作,干久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当是发挥余热吧!有时候我想,也许我孙子的书本就是用我曾经分拣出来的废纸加工印刷的呢!
记者感悟
这些年近六旬的老人工作时候是不说话的,说话就意味着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可他们一丝不苟,及时指出了我的失误,言传身教地告诉我如何对待一张张纸片,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每天埋身于城市的“大垃圾桶”中,他们的手苍老粗糙,承载的却是绿色的环保事业,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循环经济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尊重他们的工作,在家处理垃圾时,尽量将卫生巾、小石子、沾了油污的塑料袋等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