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太仓日报
我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信息化政务网络,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平台,市民将享受到全时空、全天候贴身服务——
信息化建设催生“智慧之城”
□记者 周 斌
轻点鼠标,在太仓人才网和太仓市公共就业招聘服务网上,就可以了解到全市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登陆市交通运输局网站,城镇公交、长途公交、镇村公交的路线和价格一目了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市公安机关实现了“第一时间”处置突发性事件……如今,广大市民已切身感受到了信息化建设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全新体验,也感受到了信息化建设给社会管理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信息化网络覆盖城乡
我市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这项工作全面展开则始于政务领域。2003年,我市以信息港网络为基础,整合太仓电信网络资源,建成了覆盖市、镇两级机关的电子政务专网;2004年10月,全市全面停止纸质文件传输,公文全部上网流转,政务信息化建设全省领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全市各级、各部门纷纷加快信息综合平台打造、完善与拓展应用,在全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信息化政务网络。
截至目前,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已经非常扎实,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走在国内县级市前列。信息化建设不但延伸到了千家万户,而且涵盖了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劳动社保、城管、环保、公安、民政、行政审批、税务等专业服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已达到领先程度,信息资源充足,再生能力强,业内利用广泛。
数字化给力社会建设
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投入运行后,整个城市便处于实时、动态管理之中,大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粮食银行”系统系列管理软件的全面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了粮食数字化管理步伐;警方依托PGIS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各类现行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从数字城管、数字粮食到数字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
在“数字化”推动下,过去各部门、各单位分散建设的一个个“信息孤岛”,如今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连接,不仅仅是数字城管、数字粮食和数字公安,数字社区、数字卫生、数字教育、数字公交等一大批信息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且相互串联,共同形成一片茂密的“信息森林”。信息化建设,让社会管理的理念、技术和体制实现了全面整合与流程再造,建立了精细化、动态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模式,实现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
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走向“服务泛在”时代
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经济建设增长的“倍增器”,而且是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助推器”。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动态跟踪、高度共享、互联互通,集个人办事、企业办事、政民互动、信息公开等各式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服务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为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绘就了一幅“智慧太仓”新蓝图。目前,我市正在从社会服务信息化的需求出发,加快打通“互融共享”的环节,创新平台和机制,全力构建“一库三平台”的信息服务基础,全面实现“局域共融,全市共享”的信息化战略,使得信息技术高度应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价值高度实现。根据规划,我市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完成“3+2”信息服务战略构架,即强化信息资源基地、信息配送中心、市民服务超市三大功能建设,创建网上办事厅、社区议事厅两大虚拟空间,通过无线移动、“三网融合”等现代技术,达到“服务泛在”的境界,让全体市民真正享受到全时空、全天候贴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