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新京报
■ 社论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财政和人事信息全面公开,让掩藏在档案袋里的“吃空饷”者“见光死”。
5月3日,浙江省永康市公示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据通报,请假时间在20年以上的有3人;请假时间10年~20年的,有8人。此外,还发现多人接受刑事处罚后照领工资或生活费(《广州日报》)5月4日)。
“吃空饷”吃的是纳税人的血汗,损害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危害不容小觑。此前,各地虽见一些对“吃空饷”的查处,但是,这种查处要么是因舆论曝光被动而为,要么查处只限于机关内部,不对外界公开,像浙江省永康市这样,主动掀起“吃空饷”查处风暴,并将“吃空饷”人员真实姓名全部在媒体曝光的,实为罕见。
当下,“吃空饷”之所以会成为顽疾,一些地方官员的宽纵是重要因素。“吃空饷”的责任人看上去多为一些基层官员和公务人员,但其背后,往往有一些更高职位的官员的默许和关照,甚至许多“吃空饷”者,就是这些官员的亲戚和子女。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想要撼动,并非易事。此次永康市政府敢于破除阻力,自揭家丑,真是难能可贵。
治理“吃空饷”,一方面,需要有更多地方和永康一样,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和勇气,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上找原因,铲除滋生“吃空饷”的土壤。
可以看到,吃空饷现象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编制的不透明。在我们目前不少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一个单位核定的编制情况,哪个人占编,哪个人不占编,哪个人占何种性质编制,不同编制人员的工资领取情况……这些除主管领导和人事部门之外,即使是本单位的大多数人也被蒙在鼓里,至于外人,更是无从了解。
编制情况不透明,多数人不知情,就给“吃空饷”制造了极佳条件。
试想一下,如果公职人员编制、岗位配备与职责、工资发放等情况,本单位的所有人都知道,公众也一一知晓,那么在阳光之下,那些作假者岂敢为所欲为?可见,治理“吃空饷”,首先必须“晒编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财政和人事信息全面公开,让公众可以便捷地监督官员权力和资源使用情况,如此,就能让掩藏在档案袋里的“吃空饷”者“见光死”。
实际上,永康此次治理 “吃空饷”之所以取得成功,公开正是其“法宝”之一。此前,永康当地曾对 “吃空饷”进行过内部的摸底和查处,但结果都不彻底。这次,当地要求各单位将自查结果填写表格上报,然后在《永康日报》上公示,并在报纸上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公众举报。充分公示,引入公众监督,自然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我们希望,永康能将“公开”的思维延续下去,通过进一步“晒编制”、“晒权力”,巩固和扩大治理的成果。
治理“吃空饷”须“晒编制”,在“晒编制”的基础上,如果再辅以“吃空饷”举报制度,建立健全以及“吃空饷”追查和惩处制度,尤其强化对“吃空饷”责任人的刑事追究,何愁根治不了“吃空饷”这一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