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瑜/文 于树建/图
过了8月,家住璜泾镇新联村的周文兴又开始张罗起蒸重阳糕的事情,这是这位82岁老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刻。挑选糯米,购买辅料,洒扫工作室……天气虽炎热,但周文兴乐在其中。
今年此时,周文兴还有一个重要的“约会”。8月31日,这位耄耋老人在家人陪伴下,踏上北上列车,他要参与录制央视《传家》节目,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家乡的重阳糕制作技艺。镜头中,老人一丝不苟地操作着,通过甜糯的重阳糕,传递传统文化、家道精神和江南人家独有的生活智慧。
9月4日,回到家乡,老人又一刻不停地投入到重阳糕制作工作中。“这重阳糕过去家家户户都会蒸,没啥稀奇。”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文兴笑着说,只是现在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在这些老传统上,他舍不下这些老味道,就在重阳前后给乡邻们蒸一些糕。
“25岁就开始蒸糕了。” 周文兴回忆说,自己做重阳糕至今已有50多年,是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艺,起初是做给家人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条件不好,重阳糕只做一两块小糕,等到春节才做几块大糕,大糕的直径在50厘米左右,一块糕重达20斤。做好的糕切成片、晒干,农忙的时候蒸上几片充饥,可以吃到谷雨时节。“那时条件不好,哪里舍得像现在这样放红糖、白糖,放的都是糖精。” 周文兴说,那个时候更没有核桃仁、松子等配料,有米糕吃就很开心了。现在,重阳糕的花样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不仅有单纯的米糕,还可以混入核桃仁、红枣、松子等制成“养生重阳糕”,营养更丰富,味道也更好。
虽说蒸重阳糕并不复杂,但周文兴的重阳糕有着自己的“独家技巧”。“我们这里的糕,与北方的有很大不同,不是追求粘糯,而是松软。”周文兴介绍,因此蒸糕的原料配比、淘洗、浸泡、打粉这些步骤颇有讲究。传统饮食里包涵的精髓都是一代代人传下的经验之谈,靠的是领悟和手感,没有精确的数据和公式。“重阳糕原料不全是糯米,还需要粳米来调和口感。”周文兴介绍说,恰当的比例,才能做出“松蓬蓬”却不失嚼劲的重阳糕。除了恰当的比例,米还需要浸泡。浸泡的时间与天气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秋季浸泡七、八分钟,冬季天冷需要浸泡15~20分钟。浸泡好的米粒要在竹筛上“阴干”,待米粒不粘手就可以打粉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米粒不能太干或太湿,都会影响重阳糕的味道。”周文兴告诉记者。打成米粉后,还要根据不同的口味,添加核桃、松仁、红绿丝、葡萄干等配料,再拌粉、装笼、上蒸箱蒸制等。“现在人们对健康有讲究,糖分的配比也很重要。”周文兴说,他做的糕不会太甜,但又不失甜味,靠的就是这些年摸索的“黄金比例”。他还透露了一个小秘诀,红糖糕不能全部使用红糖,如果都用红糖,味道就会过于浓郁,要配以适当的白糖。“红糖香,白糖甜,相互融合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
早在9月份,就有乡亲们来询问他今年还做不做重阳糕,都盼着这一口香甜。“年纪大了,大部分工作交给后辈。” 周文兴告诉记者,每年重阳前后大约要做2000多块重阳糕,自己的体力跟不上。女婿陆迪华继承老人的手艺,继续为乡邻们蒸制重阳糕。周文兴做一些辅助工作,给予指点,是因为有点不放心。
其实,在这样一份执着的背后,是周文兴老人对传统的惦念、对往日的回味。重阳吃糕,吃的是古老味道,是一份对传统的敬意,更是对于尊老、敬老中华美德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