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及时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外贸等精准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本报见习记者 王 硕
市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但今年上半年我市各类市场主体仍实现较快发展,新增市场主体7007户。其中,私营企业2280户、外资企业43户、个体工商户4575户。特别是4月起,随着全市复工复产的深入推进,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速已超越去年同期,企业投资更趋活跃。
数字背后,显现的是我市一系列保市场主体增长措施的成效。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外贸等精准扶持政策,转疫情的“危”为发展的“机”,在全力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的同时,为市场主体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注入强大能量,促进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稳中有升。
太仓星光医院有限公司是今年1月落户我市的一家外资企业。以前,医院属于外资负面清单中的限制类企业,按流程企业需先进行名称预先登记,再到商务局审批取得批准证书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流程较为复杂。《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准入许可取消,企业只需自己承诺且符合条件就可直接办理。太仓星光医院有限公司按照此规定很快就办好了营业执照。
像星光医院一样,拥有这种待遇的并非独其一家。 随着外资登记进入新阶段,我市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型外资企业落户。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外资企业投资总额23.33亿美元,注册资本4.1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134.52%、110.24%。其中,投资总额超1亿美元的大型企业达12户。落户高新区的太仓仁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3.56亿美元,注册资本达 1.46亿美元,成为上半年我市投资总额最大的外资企业。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市场变化,我市各类市场主体还积极通过调整股权架构、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组织机构等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自身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私营企业数量来看,上半年,全市批发与零售业、制造业、科研类三大行业企业占总数的比例超过六成,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趋势越发明显。此外,我市互联网销售类企业也实现了较快发展,上半年新增相关企业116户,同比增长48.70%。从资金分布来看,市场资金主要流向科研类、制造业等行业。上半年,全市新增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2户,全部处于高新产业领域,说明我市企业的产业布局正延着以高端产业为引领、供给侧结构性优化为主线的整体方向不断调整提升。
小微企业吸纳着大量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我市小微企业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调整运营战略,突破困境,增强发展动力。上半年,全市共办理小微企业增资扩股、变更住所、改变经营模式2603户次,同比增长22.5%。其中,有263户企业办理增资业务,占总增资企业数的81.40%。1052户小微企业通过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来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出口代理、互联网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医用口罩零售等经营范围成热门项。这些企业从眼前的困难中积极捕捉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商机,稳产能、拓渠道,主动参与到全球产业链重构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