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新闻,又听到关于学术造假的问题。这则新闻里,着重提了学风道德问题,论文查重的技术,学位审查的制度等等。最后说要加强审查、抽查和处罚力度等等。
在这里,我又有新的视角和观点了。不过在这之前,我先作一个申明,40多年来,我写过很多文章,大学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科技成果鉴定的论文,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甚至是在学校时被老师要求写检查书,给喜欢的女孩子写的情书,给老婆写保证书等等,均是原创,绝无抄袭作假的。好了,继续,学术造假要究其根本,为啥有那么多人去选择造假?
对于这个问题,我换个案例,假设开飞机要学飞机驾驶,要通过考试,通过考试以后就要让你开飞机,这时,你会选择作弊造假去拿到60分及格吗?应该不会吧,因为你如果没有真的学会,你去开飞机是可能要坠毁的。让你操作一台机器,给你看说明书,然后你就会去认真看,不看懂不行,因为接下来你就要上机操作了。
然而,那些研究生们,他们读研、读博、是学到的技能更有用?还是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更有用?这是我们很多社会制度的细则决定的。如果他们学到的技能今后要经历实用、经历考验,从而能转化为收益,他们一定会去学好这些技能,相应的也就能写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论文来。如果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需要这些技能,只要有了这个学位,就能升职加薪、享受待遇,那他们就可能绕过学习环节,直奔主题,去拿到这个学位或头衔,从而让学术造假有了市场。
举个例子:两个人,一个真实学习了飞行技术拿到飞行资格证,一个没学通过学术造假也拿到资格证了,然后如果接下来要他们去驾驶飞机,马上就能看到差距和问题了。那个假的飞行员恐怕生命堪忧。
类似的,一个本科生,学术造假拿到了硕士学位,然后他进了公务员队伍,因为学历高提拔当了科长、局长、处长,日后的工作中,又有多大可能可以检验出他是正才实干的硕士。
拿我来说,从事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第一线,即便是这个看似高科技的领域,工作生活中用到的99%的数学都是小学四年级之前的,而计算机技术中,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到的,现在还在用到的也不过是关系数据库那些。
这里其实引出几个问题。
在古时候,没有什么证书,要用一个木匠,你就做把椅子我瞧瞧,要请个镖师你就打两下我看看,要用一个厨师,你就烧几个菜我尝尝。然后为了简化这种选拔筛选的流程,出现了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技能证书等等,本来是作为你掌握的这个能力的一个凭证,但是,渐渐的,证书越来越多,为了分出高下,其考核的内容也越来越难、越来越深、甚至远远超出了实际中需要的范畴。证书距离它的初衷渐行渐远,到现在甚至有了用证书换取证书了。
首先,用工招聘、人事提拔、人才引进,几乎都是以证书为准线。对人的考察简单粗暴。
然后,用证书获得头衔和等级,凭头衔和等级获取更多的报酬。其实违背了多劳多得,或者根据利益产出来分配的原则,尤其在政府部门。
再者,由于证书能带来收益,让越来越多的人挤破头去“提高”大家对于证书的追求越来越高,大专的要读本科,本科的要读硕士,没职称的要考职称、中级职称要考高级职称。
于是,考的人多了,要保持一个录取比例,那么难度就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偏离实际。
最后,有趣的结果就产生了。20杀鸡的人,里面要根据评证书等级选出组长、科长、局长来,并且等级越高,薪资越高。于是那个拿到《杀猪学》本科的当了组长,考了《庖丁解牛》硕士的当了科长,而博士生凭借《降龙十八掌》当上了局长。
只是,不论《杀猪学》还是《庖丁解牛》《降龙十八掌》的证书都不是那么容易考出来,要上课、要写论文,怎么办?没事,上课可以找人签到,论文可以花钱让人代写或者抄袭一篇。有安全隐患吗?没有,因为大家知道这个“杀鸡局”的工作就是杀鸡,没有猪、没有牛、更没有龙。所以一旦拿到证书,就安安心心当你的组长科长局长吧。
所以,学术造假,是加强审查和处罚就能管理好的吗?毛病在哪?明说了,就是证书价值的虚高和脱离现实,从而导致了不是“学而无用”而是“去学无用”,这样的情况下,让“假装学会了”就有机可乘,催生了学术造假。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摈弃“证书加权(权重)”的利益分配制度,形成:不管小学生,还是博士生,谁创造的价值多,谁获取的回报就高。淡化证书价值,让所有的证书所标识的技能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检验。(阳光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