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多元主体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模式,让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士
□本报记者 徐 静
早上7时许,家住沙溪镇白云花园的严红英吃罢早餐,笃悠悠走出小区,在白云北路旁一处等候点等待搭乘公司班车,到离家约6公里的恒力纺织有限公司残疾人集中就业车间上班。登上班车,严红英主动与熟识的工友们打招呼,一路说说笑笑抵达公司后,熟练地整理好自己的工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样的场景,是几年前的严红英完全无法想象的。
“40岁前,我一天班都没有上过。”严红英告诉记者,自己今年45岁,因身体原因长年在家休养。由于长期不与外界接触,严红英逐渐起了“心病”:“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不想搭理,也不想出门,不想见人。”家人也曾试图为严红英找一份工作,让她有机会走出家门,然而,贴在严红英身上的“精神残疾”这一标签,成了寻工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2014年,转机出现了。那年3月,太仓市恒爱“残疾人之家”的前身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工疗站招收残疾人参与辅助性工作。在沙溪镇残联工作人员的动员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严红英走出家门,在平等包容的工作环境中,第一次通过劳动,获取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逐渐找回了笑容与自信。2017年,工作中表现良好的严红英被推荐到恒力纺织有限公司新建的残疾人集中就业车间工作。这一回,不仅收入成倍增长,她还成功转换了角色,由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如今的严红英,已成为车间里公认的“知心大姐”,调解矛盾、活跃气氛,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我们这个车间有不少员工都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凭自己双手踏踏实实赚钱,不仅找回了生活的尊严,也帮助他们的家庭减轻了负担。”恒力残疾人集中就业车间负责人周腾标告诉记者,目前,该车间共招收了44名员工,其中半数以上为智力、精神残疾人。每个工作日,恒力会派出班车,沿璜泾、直塘、浮桥3条线路,接送沿线居住的员工往返,也有部分离厂区较近的员工,会选择骑车或步行上下班。“我们的员工主要负责手帕折叠、贴标封装等工作,工作时间为早上8时到下午4时,按计件模式计算工资,多劳多得。”周腾标说,经过培训,熟练工的平均月工资可达2000多元。
“对于智力、精神残疾人而言,‘渠道窄’‘岗位少’等问题是他们就业的‘拦路虎’,辅助性就业这种集中就业模式,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较为灵活,比较适合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参与。”市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14年开始,我市积极探索实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模式,依托镇(区、街道)政府、公办托养机构以及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于一体的“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包括恒力残疾人集中就业车间在内,近年来,各镇区陆续建成了12个市、镇级“残疾人之家”,帮助近250名残疾人就近参与辅助性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我市众多在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却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立、自信的大门。
按照计划,今年,市残联在建设完善市、镇级“残疾人之家”的基础上,正在进一步将“残疾人之家”扩展至村、社区一级。据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沙溪镇归庄社区、双凤镇庆丰村、娄东街道景瑞社区等5家村、社区级“残疾人之家”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陆续投入使用后,能够为五六十名残疾人提供“家门口”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