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孝忠
一座气势恢弘的国际化大港,既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壮美图画,又如一首震撼人心的华美乐章。10月8日,记者来到太仓港采访,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操作部总监王永兴介绍,不久前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综合计算得出2017年全球最具发展潜力集装箱港口排名,太仓港位列全国第6位、全球第15位。
亲历者名片>>>
王永兴,1964年出生,1997年开始参与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现任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操作部总监。22年来,他见证了太仓港在江滩上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化大港。
■建港之初,口岸单位靠“借”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起于隋唐,兴于元明,有着“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之美誉。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从这里起锚,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河势变迁和海盗日盛等因素,历史上的太仓港走向了萧条,在很长时间内被人们尘封在记忆之中。
一代伟人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迈进崭新历史时期。就在这一年,太仓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决定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势,进行港口开发建设。也是这一年的10月28日,长江石化码头开工典礼举行,太仓港打下第一根桩。
“港区一座桥,新区一片草,城区乱糟糟。”这句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是太仓港开发初期的真实写照。1996年10月,第一艘外轮靠泊长江石化码头。虽说那艘外轮总吨位不到4000吨,但是海关、边检等口岸服务一样不能少。那时太仓没有口岸单位,情急之下向南通、张家港等地“借”了几位。
“1997年7月,国际集装箱码头打下第一根桩。”1997年,王永兴进入中远国际城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他说,那时没有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和沪浮璜公路等道路,他们到浮桥后只能搭乘拖拉机进入工地现场。站在工地上远眺,仅有唯一的长江石化码头,江堤内尽是芦苇水草。
■两岸直航,加速了大港的崛起
10月5日,一艘载有60台风塔的货轮从国际集装箱码头开往阿根廷。“这批风塔来自上海泰盛。”王永兴感慨地说,现在国际集装箱码头运输的基本是这样的高端货物,而1998年底第一个泊位投运时,无法正常运转,他们只能给周边企业运输稻草、废金属等物品。出去推介与揽货,因对方不知道太仓港,他们只好一遍遍地复述历史课本中那个郑和下西洋的章节……
王永兴与码头22年不离不弃,感情颇深。他回忆国际集装箱码头时说:当时的码头,几天才一条船,集装箱业务一年不到1万标箱;现在每天有十几条船靠泊,箱量一年50万。当时才1台桥吊、1台门机;现在,都变成了4台,而在由1变4的堆场上,龙门吊则猛增到了10台。当时,员工不到100人;现在则要上千人……
2008年12月15日,太仓港与天津港、上海港、福州港、厦门港和泉州港一起,同时举行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仪式。对于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王永兴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一天“天福轮”缓缓起航,满载着货物的集装箱,从太仓港直驶台湾基隆港。今天,台湾航线已经成为国际集装箱码头的精品航线。
“今天的太仓港,真的是一天一个变化,像台湾航线这样的班轮已经增加到197条。我们接待船运公司应接不暇。”王永兴高兴地说。
■长江第一港,不断书写新辉煌
造型别致的卡口前,一辆辆重型集卡有条不紊穿梭往返;设施完备的堆场上,集装箱堆积似山又山山相连;T形码头边,一艘艘货船长鸣汽笛驶向远方。与此相对应的是,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展翅飞翔。
从开始接卸集装箱班轮到喂给港一般为10多年,从喂给港到支线港是3至4年,这是世界港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太仓港打破了这一规律,仅用9年时间就跃升为支线港。”王永兴自豪地说,2017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5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港口第35位,基本建成近洋直达集散中心、远洋中转基地、内贸转运枢纽。
“如果说港口是‘龙头’,那么‘龙头’昂起时,恰是太仓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的好时机。”王永兴兴奋地说,作为太仓港的直接经济腹地,港区瞄准“千亿制造、千亿物贸、百亿税收”的目标,打造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大宗商品交易服务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正在构建具有港口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港口经济发展的大旗猎猎飘扬。王永兴希望,“让太仓港口经济辐射半径越来越大”,让沿江先进制造基地、临港现代物贸园、滨江新兴港口城市早日高质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