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循着历史足迹,寻访参与和见证这场深刻变革的亲历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太仓40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
□本报见习记者 王 俊
亲历者名片
顾建平,香塘集团董事局主席,1944年生,1983年创办太仓香塘鞋厂。他一手把这家小厂打造成为年销售收入超80亿元的多元化集团。他见证了太仓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转型。
万里长江经太仓奔腾入海,几十年浪涛激荡间,涌现无数弄潮儿,香塘集团董事局主席顾建平就是其中一位。
站在新启用的香塘大厦最顶层,临窗远眺,顾建平看到的是车水马龙,想到的是峥嵘岁月。
一个拖鞋王国的诞生
凡成功者,必敢为人先。
1976年4月,32岁的香塘村大队会计顾建平,一咬牙,接手了多年没有效益的大队办预制件厂。
“仅靠种田算账,日子好不起来!”这是一个农民的勇气之源。
顾建平打理下的预制件厂,只能浇筑一些农村盖房用的水泥构件,兼为沙溪水泥厂搞供销。因大环境不好,预制件厂两三年后依然没有一点起色。
1978年底,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千千万万像顾建平一样的人,敏锐地察觉到,干一番事业的机会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80年初,顾建平另辟蹊径,在香塘村办起了绣花厂。一开始,绣花厂效益不错,但因管理不善,还是以失败收场。
两次失利,顾建平并未气馁。经过反复调查,他发现将绣花业务转为做绣花拖鞋,或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于是,1983年,香塘绣花厂更名为太仓香塘鞋厂,专门生产工艺拖鞋。
“当初我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顾建平回忆,他和16名职工一起将大队5间养鸭的草房改为厂房,去上海聘请一位做鞋师傅,又凑了450元钱买来3台报废的旧设备,将鞋厂张罗起来。
买旧设备这种在今天看来无比简单的事,在当时可是个棘手问题。因国营企业管理严格,即使报废设备也不能出省界,上海的鞋厂无法直接将旧设备卖到太仓。
后来,上海方面想了个法儿,先把旧设备卖给沪太交界处的废品收购站,再由顾建平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才解决了香塘鞋厂的燃眉之急。
香塘工艺鞋面料时尚、款式新颖、做工精良,甫经推出,便成抢手货,到1988年,年销量突破100万双。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贸风生水起,顾建平抓住机会,一举将香塘工艺鞋推向日本、韩国等市场。到2000年底,香塘工艺鞋年产能已达4000万双,95%以上出口。
这一年,香塘鞋厂成为资产总额达3亿元、拥有职工2000多人的国内最大工艺鞋生产出口基地。
也是在这一年,以香塘鞋厂为根基的香塘集团,通过改制,转为民营企业,掀开了发展新篇章。
一家乡镇企业的转型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当鞋厂鼎盛期年盈利3000万元时,顾建平却意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过了红利期,在太仓立足就会越发艰难,唯有转型才能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在香塘集团的棋盘上,顾建平下了三手棋:化纤、生物医药、金融投资。
顾建平想办的化纤企业,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上规模、设备先进、向全国第一方阵看齐。
一个做拖鞋的,也敢“染指”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纤?许多人觉得顾建平冒进了。
“自己不懂不要紧,可以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顾建平看中的是现代化纤的良好前景以及本地市场。为了稳妥起见,他选择与沙溪的金辉化纤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了振辉化纤有限公司。
振辉化纤于2005年投产,并于2006年上马了二期工程。虽然振辉化纤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创,最多一个月亏损了3000万元,但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得力,市场转好,仅2010年振辉化纤就赚了2亿元。
同一阶段,香塘集团的制鞋业务不断收缩,与化纤业务一消一长,使自身实现了第一轮转型升级。
顾建平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也是大手笔。2002年,香塘集团通过与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合作,组建了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回报慢,当时不被普遍看好。但顾建平认为,生物医药是国家大力支持倡导的前沿高科技产业,纵然投资不会立竿见影,但它的前景非常值得期许。
十年磨一剑。2011年,舒泰神成功上市,为香塘集团带来丰厚回报。同年,香塘集团参股25%的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沙溪开业。2017年,昭衍新药成功上市,香塘集团再下一城。
继昭衍之后,香塘集团又投资入股了思坦维、金盟生物、金普诺安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同时,伸出“资本触角”,先后创办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参股商业银行、进军地产,实现了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那一记春雷轰鸣过后的第40个年头,香塘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余家子公司、总资产达7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80亿元的地方标杆型企业。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顾建平由衷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