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浏河、长在浏河,年轻的胡嘉霖没有按照长辈设定的发展路线,而是选择回到家乡东仓村,学做一名农民。身在农村的胡嘉霖意识到,当代新农村,必须用新技术、新理念去建设去耕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首批农业委培生,用所学建设家乡责无旁贷,而这一片热土也可以让年轻人一展所长。
□本报记者 张 瑜
>>>
2006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胡嘉霖,来到东仓村便一头扎进田里,活跃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期间,他坚持在农田劳作,没有叫过一声累。“在田里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真是锻炼的好机会。”对于这份没有假期的工作,胡嘉霖以苦为甜,他深刻认识到,在这样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随着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今年土地流转至村合作农场的面积达460亩,农场又增添了一大批现代化农业装备,对于胡嘉霖来说又是新的挑战。各种机械设备的检修与保养需要一步步学习,新建的农机库房管理也要一点点积累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嘉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农机驾驶、农药施用、农活安排等知识,为东仓村的发展积蓄了年轻而鲜活的动力。
随着电商发展日益迅速,今年初,东仓村紧跟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筹划“互联网+农业”项目,开始“长江口农旅”平台等众多的农业项目建设。全新的发展领域需要创新的思维。胡嘉霖参与前期调研、设计、规划等过程,从“开心农场”种植园的选址、种植布局规划再到运营方式选择与后期维护,他在执行团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建设更专业的农产品网上商城,胡嘉霖多次约谈专业性的电商第三方公司,促成东仓村与专业机构的平台合作。今年5月,“长江口农旅”商城正式对外开业销售,商城展示了浏河范围内优质的农产品,带动上海的消费力驻足浏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