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贸合作向全方位融合推进,从跟跑逐步转向携手并肩前进
□本报记者 戴周华
上月举办的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上,中德专家集聚太仓,热烈探讨的话音犹在耳畔,熟悉的场景又在万里之外的德国再现。2018年德国太仓日活动于当地时间5月29日下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围绕太仓与德国的合作,将会形成更多有益的观点,达成一批合作共识。
对德合作是我市的靓丽名片。这些年来,太仓与德国方面频繁交流,带动德企及德资机构蜂拥来太,产业着眼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向高端迈进、文体交流频繁,加之全方位的友城合作,为太仓对德合作写入新的内涵,也为太仓打造“中德合作城市典范”集聚能量。
■300家德企描绘现实版“高质量发展”
摩丹卡勒多尼是一家颇具代表性的德资企业。在太发展已逾十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太胜工业园迁至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园,生产面积实现翻倍。
德企在行业细分领域常常处于领军地位,很多是行业“隐形冠军”,过硬的产品质量、创新的产品,使得企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太仓德企阵营继续扩大,德企总量已经超过300家。当前智能化、汽车新能源化形成“风口”,站在制造潮头的德企纷纷在各自行业内开展了有效实践,可谓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含义。
和其他德企一样,摩丹卡勒多尼也为行业制定了一套智能化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实现了原料存储和加工过程中温度、湿度等各种指标的实时收集、记录和处理。而智能化的风起云涌,从4月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一期投入生产更能看出端倪,通快这一厂房要为中国客户树立智能工厂样板。
另一个变化就是,太仓汽配行业德企的产品创新之手,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了大局。从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P2混合动力模块投产,联电厂房建设即将完成,将生产新能源汽车“三电”部件,到慕贝尔开始了轻量化柔性板材工厂的建设,德企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高新区正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
■创新智造插上民企“转型升级之翼”
去年5月的德国太仓日上,德国德珂斯公司和上海宗建机电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高新区建设中国区总部项目。我市两家民企同高科技、东南佳分别与德国LASERLINE公司、崇德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在智能生产、碳材料技术等科研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我市对德合作,从德国独资到中德合资,从民企配套到技术合作,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毫无疑问,20多年跟随“德国师傅”贴身学习,配套德企、服务德企,我市越来越多的民企收获了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持续不断研发创新的情怀。自觉提升内功被广泛认为是实现新一轮跨越的理性选择,民企在加强质量管控、加强研发与产品升级等领域开始跋山涉水、向高处攀登,也因此获得了与德企深度合作的机会。
作为中国德企之乡,尚有更多深度合作需要太仓率先探索。继2016年太仓对德合作模式作为样本写入中国科技部《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后,去年9月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工信部公布了全国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榜上有名,作为3个示范园区之一,列在第一位。“共塑未来”与“智能制造”是中德企业合作的方向,也将成为太仓民企转型升级的两只“翅膀”。
■融合相生擘画新时代合作典范
本月上旬,我市德国友城于利希市的议会副议长福格尔女士一行来太,两城一口气签下了3对友好学校,各结对学校将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
德国教育闻名遐迩,由德企创办的中德友好幼儿园给我市带来学前教育的新理念。我市与德国方面在双元制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十分成功,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多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输送了上万名技能蓝领。
不仅是教育合作纵深推进,全方面交流也日益频繁。德国餐厅、面包房等来到太仓,德企建立了关注残障人士就业的福利工厂,欧商协会、德国中心以及我市相关方面定期举办富有中德传统文化气息的各类活动。德国人在太仓感受娄东文化,德国文化也不断嵌入太仓。去年,太仓中德马拉松友谊赛开赛,5000多位中外嘉宾积极参与。如今,1000多位生活在太仓的德籍人士和每年2000多位到访的德国嘉宾,还在不断讲述着动人的中德故事。
理念与文化融合,社会民生事业合作交流增进,形成了全面对德合作的良好基础。我市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目标提出打造“中德合作城市典范”,对德合作将在全面持续深入中形成更多成果。这为新时代我市对德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为太仓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