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领域融合发展,“同城效应”不断释放,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普通居民,这种感受持续增强
□本报记者 戴周华
1号、8号试验楼建设完成,设备、人员逐步入驻。同时,二期工程已经开工。“我们要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平台,带动太仓及周边地区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的核心区。”记者日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采访时获悉,根据总体计划,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有30个团队进驻位于我市的苏州研究院。
这正是沪太融合发展的缩影。“十三五”以来,我市从“接轨上海”换挡至“融入上海”,全市各领域迅速行动,高点布局,深化与上海各方面互融互通,融合发展蹄疾步稳,亮点纷呈。
产业合作是重点。这几年,沪上项目不断涌入太仓,注册资金逐年上升。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市引进上海项目84个,新增项目投资总额37.31亿元,新增注册资金15.35亿元,占引进内资的比重为19.92%,同比增长30.08%,引进上海资金实际到账25.57亿元。
从上海引进的项目许多具有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特点。近期开工的鸣志(太仓)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就是其中之一。上海鸣志专注于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内控制执行元器件及其集成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为国内最大的混合式步进电机供应商,是国内控制电机及其驱动系统制造的领军企业。此外,专注非晶硅X射线探测器核心设备的奕瑞影像,上汽集团齿轮总厂下属的专业锻造及车加工工艺的江苏保捷锻压有限公司等,都是行业里的领军型企业。
上海的产业项目来了,上海的科技人才也越来越多地为“我”所用。去年,我市举办了“沪上高校院所太仓日”、第六届科创月暨“融入上海 科技人才先行”主题论坛,与上海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等,加速上海人才来太创业、科技成果在太转化。
同样,交通、旅游、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融合也齐头并进。
在已有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下,我市又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太仓市对接上海市快速交通规划》项目合作协议书,开展快速路网规划编制工作;我市不仅邀请沪上旅行商及媒体体验“太仓假日”,还与上海方面开展“太仓+迪士尼”专题产品营销推广,合作开发房车露营地等项目,更好地将太仓打造成上海“后花园”;太仓、嘉定、宝山三地的环保、水利部门还签署了共管共治协议,共同管理生态环境;两地积极探索沪太医联体建设,全面加强教育文化对接。
如今,“融合”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普通居民,“在太仓,就在上海”的感受正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我市“融入上海”又迎来新机遇。
我市与上海市发改委、嘉定区等部门和区域互访“串门”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对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对接交流中,不少实质性行动加快启动,多项工作已被列入双方计划,断头路即将打通,协同创新圈规划着手制定,城市空间联动、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共同治理等领域加强对接。
创新是第一动力。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衔接太仓与上海的科创资源,无疑是我市“融入上海”的重中之重。我市提出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其中之一就是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
为此,我市各地各部门正积极行动。市科技部门在今年科技融入上海工作计划中就明确,积极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努力建成上海产业的配套基地、协作基地、供应基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在推动沪太经济一体化中发扬太仓特色、彰显太仓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