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残障人士公益工厂的中德善美开展新业务,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平等”
□本报记者 戴周华
从入职到现在,Grace在新职位上已经超过半年时间了。昨天,Grace回顾入职以来的工作时感慨,时间过得很快,她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状态。
去年8月,在市残联等的帮助下,肢体残障的Grace成功入职德企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在正式入职前,她来到太仓中德善美实业有限公司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师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告诉她身体的残障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在传授自我保护知识的同时,还鼓励她积极融入到企业中去。
中德善美是一家残障人士公益工厂,目前接受了22名残障员工工作,大部分为智力障碍人员。培训师玛丽娜说,残障人士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不能用一个“不”字简单对他们进行全盘否定,很多时候,否定来自社会的误解、偏见,乃至歧视。“我们认为,并不是某个人不适合工作岗位,而是特定岗位不合适这个人。”在德国,玛丽娜遇到过一位残障人士,仅能做少数一两个动作,正好这个能力符合流水线上的某一个环节,这名残障人士因此获得了一份工作。
“残障群体需要被正确认识和对待。虽然他们在某一方面能力低下,但说不定其他方面会特别优秀。比如有的残障人员的专注力很强,加工零件的准确度很高。”中德善美的22名一线员工就是很好的例证。之前,他们中不少人被认为是社会和家庭的“包袱”,如今他们自食其力、独立自主。
为了让更多企业正确认识并接受残障员工,也为残障人士能够获得“平等”就业的机会,中德善美开始进行“残障平等培训”,将这样的观念传输给内外资企业,并为他们进行员工培训。培训师的观点和Grace的内心想法十分吻合。
Grace小时候的一场病,让她只能依靠拐杖行走,她在学习、工作中被人“特别照顾”的经历,给她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我最不愿意别人将我当做有身体残障的人给予特殊照顾,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她说。
入职德企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后,Grace在公司前台工作,除了做好接待工作外,她还要通过E-mail等方式和外部进行接洽、联系。“我现在要学的东西很多,统筹对外联络事务、熟练使用英语等等。”Grace说,英文名是玛丽娜给她取的,为的是更好融入德企文化。Grace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与信心。
接受培训的,不仅是新入职的残障人士,还有公司的管理人员。杨波是亿迈公司的设备经理。与Grace一同加入亿迈的另外一名残障工友朱惠国,就被分配到杨波主管的部门工作。“一开始,我总是想尽量多地照顾他,现在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由于中风落下腿部残疾,朱惠国上下楼不方便、不能提重物,此外他和常人无异。杨波说,对于朱惠国,只要照顾到这两点,其他都和一般员工一视同仁。朱惠国已经和同事们一同外出旅游过了。
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超也一直在用“平等就业”的理念,为残障员工与普通员工的“融合”作出努力。“除了在底楼台阶边上增设无障碍通道,并将他们的就餐地点安排在一楼外,其他的没做太多的改变。”黄超介绍,亿迈为残障员工提供标准岗位、同样的福利待遇。
黄超表示,亿迈还将招聘更多的残障人士。同样愿意为残障人士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的还有其他企业。前不久,在中德善美的帮助下,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招聘了3名残障人士。
“现在,有不少德企表示愿意录用残障人士,但问题是前来应聘的残障人士并不多。”玛丽娜分析认为,并非残障群体数量很少,问题应在于,一方面残障人士及亲友尚不清楚有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亲属也不放心残障人士外出就业,“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残障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