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锋 张艳倩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本文分析了太仓市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高技能人才的举措、面临的技能结构和需求适应等问题,对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继续培养 提升素质
加快经济转型,关键在于实现我国经济产业升级,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投入型产业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提升的创新型产业。在新形式下,太仓市的新一轮发展,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近年来,太仓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宽口径就业40余万人,各类人才1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866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858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2.5%。随着太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向制造业的中高端环节不断迈进。而我是目前仅有高技能人才3.4万人,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确是当务之急。
一、太仓市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实践概况
人社局职业技术管理部门围绕全市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以及重点企业实际需要,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入手,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素养。
(一)慎重择优选送,实施高技能人才高端培训
为满足我市高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对国内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再充电的需求,以适应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和团队建设的意识,更好的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的核心骨干作用。近年来我市共选送33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参加苏州市人社局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技师、高级技师继续教育项目;选送5名高级技师参加江苏省人社厅主办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该项目以岗位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施;选送4名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厅组织的海外培训计划,其中2人至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培训,2人参加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承办的2017年美国制造业技能研修班。通过选送本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继续教育项目、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省海外培训和研修计划等途径,逐步满足高技人才素质提升培训的高端需求,加快了我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实行横向联合,举办智能制造高级研修班
太仓市人社局联合市科协、省科技咨询中心举办“2017年太仓市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工厂建设高级研修班”,参加这次研修班的50名学员是我市高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来自全市各个重点制造企业,都具有国家二级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且都是近年来我市评选出的高技能突出人才和重点人才,享受政府薪酬补贴。本次研修班规格非常高,聘请的师资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课程包括“中国制造2025”及国家智能制造规划解读、智能制造技术深度应用案例分析、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智能工厂参观等,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受到学员的欢迎。本次研修班是我市提升技能人才水平和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探索,旨在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前沿,在理念和技能上让学员能够对所从事专业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设高技能人才微学堂
“太仓高技能人才微学堂”免费微课堂于2017年8月正式开通。预计本市共有5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参与“微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对接省市相关技能人才政策,加快培养一支与太仓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太仓人社局开设“太仓高技能人才微学堂”免费微课项目,“微课堂”线上课程内容共有职业能力提升、个人能力提升、亲子教育3大类,每次导师讲课25分钟,共10次线上微课,随时随地可以收听知识;线下定期举办主题沙龙、团体辅导、家庭活动分享收获,交流心得。通过本次“微课堂”的学习,将会有效提升本市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一)技能人才结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五大新兴行业的深入培植与服务外包工作的持续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太仓地域特征,但总体上距离形势发展还有差距。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企业从产能、销售额以及用工规模都相对偏小,这就直接导致技能振兴的载体偏小,技术工人的发掘、培养和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限制;二是高新企业偏少。从产业布局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相对础薄弱。但客观的看,我市的省级高新企业数偏少,且绝大多数高新企业科技含量不是太高,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和容纳能力不足,缺少人才引进的良好载体;三是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少。目前,全市各类企业10000余家,其中参加社保缴费的正规企业6700余家。按照国家标准规模以上企业1100余家来算,技能型人才仅3.4万人,其中高级技师725人,仅占0.2%,每家规模企业平均不到1名;四是技能人才结构欠佳。从职称角度来看,管理类偏多、实用技能类少,能“撸起袖子上前线”的人数依然偏少。从学历角度来看,大专以下学历偏多,大专以上学历偏少,能深入培养,钻研不懈的人数依然偏少。从学科角度来看,综合性学科偏多,理工类专业偏少,能深入实际,学而为用的人数依然偏少。
(二)技能需求适应问题
根据太仓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市产业经济要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精密机械、纺织化纤服装、电力造纸、金属加工、石油化工五大传统产业。但这些产业和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缺乏早期储备,而现有企业对外来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不足。首先,总体上高新技能储备不足。太仓市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多为生产中间产品和代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下。尤其是一大批从事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有待提高;其次,产业布局比较分散。相当一部分企业布局于开发区或乡镇工业园区之外,田间地头的小作坊式企业并不鲜见。一些老的工业园区产业五花八门,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缺乏竞争力;第三,原有高技能人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知识老化严重,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对于新兴产业的认知度缺乏,在实际生产中依然只能沿用老工艺、老方法,技能更新迟滞,产品层次止步不前,对于新兴产品的研发、推广缺乏突破口。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导致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偏低,技能依存的平台相对较小,工艺技术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技术—工艺—生产—产值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环境。
(三)企业用人激励问题
正常情况下,企业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激励机制主要应该包括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提升的“三步走”方略,需要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思路模式,要求各方利益平衡,对于高技能人才具有足够吸引力。但是,客观上,我市企业在使用技能人才时,方法不多,效果欠佳。一是培育机制不落实。企业没有把培育技能人才的机制措施完全落实到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实务工作中去。一些企业看似建立了完备的激励机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很难真正落实到位——理论设计向高端产品的实质性转化的中间壁垒,严重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竞争能力;二是技能人员积极性不高。技能人员在企业里的实际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机制滞后,学与不学一个样,严重影响着技能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造成技能人员成长通道不畅,素质提升滞后;三是技能培训跟不上。部分企业尚未结合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没有采用岗位培训、名师带徒等形式,缺乏引导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的“绿色通道”。总之,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也是阻碍我市工业生产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持续突破的一大因素。
三、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探索建议
按照我市“十三五”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依托“娄东英才”工程,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积极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助推经济发展。
(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按照李克强总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把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侧重针对新兴产业,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不断扩大政策受惠群体,提高政策实施价值。一是提高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占比。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在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及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具体指标:以全市从业人员35万人计算,其中技术工人占比35%,约12万人。12万技术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占比25%,即3万人;二是扩大就业空间并提高就业质量。由于实施结构性调整,全市将出现一系列转产、转业、转岗现象,结构性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因而,提高就业质量必须与扩大就业空间紧密结合,通过政策普惠的公益培训,帮助城乡劳动者提升技能素质,更好地适应工种和岗位要求,进而有效的促进太仓本地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的劳动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位置;三是引导企业发挥人才政策的执行作用。企业是发挥招才引智实际作用的基础单位,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企业营造重才环境,培育创新文化,使得各类人才在太仓的企业里获得满意的发展条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实施技能振兴开发人才资源,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与空间上的并存性相统一的特点,需要依托行业协会的强力支撑。一是搭建人才安居的服务平台。人才安居涉及培养、选拔、认证、配置、激励、管理等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工作节点都不能缺失。要通过行业协会开展同业交流活动等途径,切实加强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和持续服务。要摸清需求,主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安家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解除他们后顾之忧;二是搭建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目前,我市组建了特种设备协会,化工医药协会,有色金属无损检测学会,电机工程学会,建筑学会,机器人学会等多个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这些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多种方式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全面展开,共同加快培养各种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共同促使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打通学以致用的人才培育通道;三是搭建企业内设的培育平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为每一个企业人员提供均等的机会。行业协会可对对应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引导企业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人才培育经费,按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开展“菜单式”、“应用式”、“研究式”、“体验式”、“拓展式”等多种培训,实现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四是搭建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利用行业协会专业性强的优势,积极整合、统一同行业资源,深入发掘企业愿景,合理利用,组建信息平台,进而实施相关行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平台,与电子政务交融交流,打造全新技能人才共享的网络平台,有力开拓我市高技能人才的引入源头。
(三)发挥企业平台作用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要通过政策引导、政府促进、社会联动,促使企业在高技能的素质提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要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要积极为具有鉴定条件的技能人员创造机会,鼓励参加鉴定。对于国家规定的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不予上岗。取得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薪酬待遇要区别对待,以此来促进广大技能人员学习业务、苦练技术、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来提升素质;二是企业鼓励岗位成才。企业要采用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武等形式,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带徒制度,促进员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鼓励广大技能人员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三是企业组织竞赛。按照全员参加,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在各专业不断发展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同时,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和优先推荐参加高级技师、技师的考评;四是考核激励作用。引导企业建立人才待遇激励制度。按照“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原则,在工资待遇、奖励、荣誉等方面,实施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优秀技能人才和关键岗位探索实施倾斜的分配机制。鼓励企业通过真才实绩的评选表彰体系,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获得正常甚至超常晋升。
【参考文献】
1.边杰光,“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性建议”,《中国职工教育》,2010年06期。
2.陶水龙,“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21期。
3.李建海,“走产学结合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2010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