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路到产业,再到社会民生事业,沪太两地逐渐加深融合程度
□本报记者 戴周华
前不久,我市第一条连通上海的道路“沪太路”,在经《解放日报》等上海主流媒体报道后一时传为佳话。这是上海最早的一条通往外省市的公路,有力证明了我市与上海亲密融洽关系源远流长。近日,又有一条沟通上海的“路”璜泾至美兰湖快线开通,道路连接与交通体系对接齐头并进,太仓上海无缝对接得到深化,同城效应不断增强。
正在实现“无缝对接”的,不仅仅是交通领域,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融入上海”作为推动太仓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构建融入上海长效机制,在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民生事业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上月召开的2017太仓(上海)投资说明会就是我市加强与上海全方面合作、实现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现场28个项目签约落户,既有大数据、云计算、电商等一批新兴业态项目,又涉及政产学研、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教科文卫、环境共治、人才引进等多领域共建,体现了两地产业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共同思路。
也就是在这场对接会上,上市公司上海沪工与我市高新区签订《投资协议》,沪工将在我市设立公司,主要生产激光设备、机器人柔性生产线、数字化焊接设备和数控切割设备等产品。沪工方面表示,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公司现有场地紧张、产能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装备和技术的先进性,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公司的竞争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和整体盈利能力,为公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符合公司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对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上海是我市内资项目的重要来源地。据市发改委统计,今年前10月,全市引进上海项目323个,新增项目投资总额88.7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5.68亿元,占整个内资比重19.14%。在我市引进的沪上项目中,三产项目的比例不断提升,前10月,引进三产项目215个,注册资金31.77亿元,分别占比为66.56%和89.04%。此外,有1个一产项目,其余均为二产项目。
这是我市积极承接沪上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成果,但与上海的产业合作并不局限于此,我市与沪上近2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面向上海大力开展旅游休闲产业推介,特别是今年引入了上海复星地中海欧洲风情小镇等项目,将有力推动域内旅游产品提档升级。
近年来,我市与上海在民生共享与社会管理上,也正加深着“呼吸与共”的层次。我市扩大健雄学院与上海高校、企业合作办学规模,加强沪太两地中小学名校、名师交流合作,引入上海中锐集团投资创办太仓华顿国际外国语学校;积极推动沪太文化交流,邀请沪上名家来太进行辅导、举办讲座、指导排戏等;与嘉定、宝山共建“联防联治区”,实现区域联防联治。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上海新华、长海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开展院际合作的基础上,今年我市与上海九院建设跨省医疗联合体、上海九院太仓分院正式启用,沙溪医院挂牌上海十院分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指出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作为上海近邻,太仓在融入、配套和服务上海中大有作为。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太仓正着力发挥沿江沿沪优势,加快建设临沪科创产业基地。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市将牢牢把握对沪发展机遇,深入落实融入上海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等热点,做好对沪政策研究,做实对沪区域联动发展机制,落实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优势产业对接,加强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加大社会事业合作力度,持续放大与上海的“同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