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瑜 文/图
学会计出身,却走进工厂车间;在一线做普工,如今却成为生产厂长。在荣文合成纤维工作了11年的肖庆,年近40,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参与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得到市高技能重点人才认定。从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到行业技术骨干,肖庆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踏实勤奋,就不惧从零开始。
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个有心人
曾在上海做过企业会计,也帮助亲戚经营过生意,肖庆不曾想过会成为企业的生产厂长。“当时只是想在家乡璜泾找个工厂好好上班,2005年便进入了荣文,在车间里当卷绕工。”肖庆说。他过去没干过一线普通的活,但在这个岗位他也没嫌弃辛苦,而是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操作技巧。“跟着师傅学,的确能学到很多方法、手法,但对里面的原理却一无所知。”肖庆告诉记者,也许是觉得自己“先天不足”,便开始在工余时间翻阅《纺丝工艺原理》、《纺丝工艺开发》等专业书,并从中找到灵感,应用于工作中,与同在一线工作的同事相比,他似乎有“魔法”,总能干出业绩新高。企业负责人全先生告诉记者,由于企业更注重生产差别化、小众的纤维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操作有一定的讲究,工人用不用心差别很明显。好学肯动脑的工人,更懂得机器的“脾气”,对于生产“程序”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干起来更顺手,单机产量和质量都会很高,而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的工人,则反之,肖庆就是前者。
“不拘一格降人才”,企业很快发现了肖庆的才能,虽然他曾是个化纤行业的“门外汉”,但在平凡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展示了他的潜力,逐渐从生产一线走向了管理岗位。没有因此而得意庆幸,肖庆有更多机会接触专业知识,他订阅多种专业期刊,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后来甚至从一名管理者走向研发者。
经验结合理论,带领团队技术攻关
肖庆笑着说,很多人工作中讲求理论结合实际,而自己却是反过来,经验结合理论。经验从何而来,除了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肖庆走上管理岗位依旧不坐办公室,每天奔走在生产线。曾有一次,企业将一款全新研发的产品投入试生产,但是开头便不顺利,生产过程中频繁发生纤维断掉,甚至每8分钟就断一次,导致产品良品率非常低。为此,整条生产线不得不停下来,技术攻关刻不容缓。肖庆几乎天天都在现场,监测机器各项数据,以便分析,曾有连续工作72小时的纪录。两个月后,问题终于解决,新产品良品率达到了90%以上。正是这份坚持、踏实、勤奋,让他在这个行业结出累累硕果。
如今,肖庆不仅是生产线的技术骨干,日益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支撑着他开展研发工作。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双色多异混纤丝”,是企业又一款新产品,主要应用于高档装饰布、窗帘布等。由于该种面料需要增加一道印花工艺,但传统纤维织成的面料容易图案脱落、褪色,而“双色多异混纤丝”则克服了这一缺点,织成面料印染后色泽艳丽,耐水洗、不褪色,受到下游企业的欢迎。
肖庆参与研发的新产品还不止于此,还多次获得专利授权,成为企业负责人的“左右手”。非科班出身,完全没有技术功底,从一个行业底层做起,肖庆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说,自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一点钻研心和不怕辛苦,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因为企业给予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合作,自己拥有很多走进高校学习取经的机会,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专业知识。
如今,肖庆依旧在一线兢兢业业,这一份踏实成就了他,也必将成就他以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