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新练就一身“望闻问切”维修本领
□本报记者 周 琦 文/图
记者去采访的当天正好错峰限电,车间停工,王耀新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检修了一下车间的设备。如何检修?“听、闻、看、摸、问。”王耀新向记者解释道:“听就是听机器运行的声音,如果出现故障,声音会和平时不一样;电动机烧坏之前会有味道,闻一下能提前知晓;问则是问挡车工,当班时的机器运作情况……”
30多年的纺织机械设备维修经验让王耀新练就了这身本领。今年54岁的王耀新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进入原太仓二棉厂当维修工。2007年,他凭着过硬的技术被高阳工贸有限公司聘用,在纺织机械维修这一行一干就是36年。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主要负责细纱机的维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气流纺到现在的环锭纺,他经历了纺织技术的一代代革新。随着技术的革新,王耀新的技术也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提升,刚开始他到上海学习纺织机械维修技术,现在的设备变成自动化了,他就自学机电一体化。他说“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2013年,公司引进机器人自动落纱设备,本想提高效率,但用了不多一段时间,就发现电动机三天两头坏,而且传感器也经常损坏,操作工怨声载道。设备维修费用要一万一个月,公司甚至想再买台备用的。王耀新琢磨着改进设备,经过多次维修,他发现这是设计缺陷,为此,他把该设备变成不带动力机械式的,不但减少了故障,提高了可靠性,还减少了配件和费用。在这过程中,王耀新还发现气缸、加油孔都有缺陷,并告知厂方改进。后经过多轮改进,现在该机械设备变得非常稳定,再也没出过事故,一个月的维修费用只有几百元。除了改进自动落纱设备,王耀新还改进新型细纱机的轴承,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
这两年,高阳工贸有限公司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现在纺织分为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不同种类的机械。“虽然我是负责细纱设备的,但作为机修工,必须每种设备都有所了解。以前是一人守一道工序,现在是动态维修,根据机器的状况实时维修。”通过实时保养,车间停车率大大下降,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作为机械维修工,王耀新还非常注重安全生产,因为公司还是一家福利企业,有不少残疾人在公司工作,为了让残疾人同事尽快熟练操作、注意安全事项,他还常给这些操作工上课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