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立 文/图
骑上自行车,沿独小海水产养殖场大大小小的鱼塘堤岸都转上一圈,看看鱼塘会不会缺氧,水质好不好,再看看鱼吃食正不正常,有没有生病的迹象……不管天有多热,每天的早、中、晚,吴勇都会巡三次塘。他说,“早晨那次还好,中午和傍晚真热!”
两年前,吴勇到了这个已经多年没有年轻人“加盟”的水产养殖场工作,当时他虚岁30,大家以为他很快就会因为苦和累而离开,现在大家的看法都变了。
“养鱼确实很苦,但我觉得挺有意思!”
“后天要捕一次鱼,再隔一天又会捕一次。”吴勇告诉记者,后天的那次有点特别,是专门为一个来自上海的新的大客户捕的,一网鱼他全部要了,直接装车,而以前这样的一网鱼要10多个客户才能“吃”下。
养殖场有了新的大客户让吴勇特别高兴,完全忘记了捕鱼过程的苦和累。捕鱼可以说是水产养殖最苦和最累的活,尤其冬天,大家一起站在齐腰深的水塘里用大网拖鱼,从鱼塘的一端拖到另一端,要几个小时,“塘水刺骨,虽然有防水服,但还是感觉直冷到了骨头里”。
夏天捕鱼虽然没有那么冷,但因为天太热怕鱼死,所以凌晨4时就得开始捕,到早上8时多能完成捕捞。这也意味着吴勇很快又有两个凌晨要3时左右就起床了。
苦和累的除了捕鱼外,还有就是夏天大雨后张网拦鱼。吴勇说,雨下大了,鱼塘可能出现大水漫堤的险情,鱼会随水逃跑,所以一到这种天气,大家就特别紧张,只要接到电话,不管是半夜还是凌晨,都会马上赶到养殖场,去年就曾在凌晨2时多赶过来,和大家一起在塘中拉起了一张张网,好在今年年初,养殖场对内外堤都进行了加固,月初的大雨才没有发生险情。
其实,养殖场的日常工作也不算轻松,每天从早上7时半开始,喂鱼、换水、巡塘……因为风吹日晒,吴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黑。
“养鱼确实很苦,但我觉得挺有意思。”吴勇说,小时候到河里摸鱼抓蟹,就觉得挺高兴的。现在养鱼两年多,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年轻人苦一点没关系,学好一门技术,这对将来也有帮助。”
“生态园越来越好,我越来越有信心!”
吴勇当过兵,自修过大专,也考过事业单位,还在德企上过班,但家人和朋友都没想到他会养鱼,并当上职业渔民。
2014年初,吴勇家开始搞家禽养殖,生意还不错,因为没有人手,他辞职开始专心搞养殖,并开始尝试网络营销。吴勇说,“几个月下来,有点小成果。这让我觉得自己还蛮适合搞养殖。”
生态农业园项目,独小海曾经是南郊的一个湖泊,面积达2000余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面被改造成农田和鱼塘。
永丰村党委书记吴平告诉记者,当时园区发展还在摸索中,最缺的就是愿意干农业,并对农业有想法的年轻人。但村里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和渔业、农业打交道的,后来听村民说起吴勇养家禽的事,就开始留意了,三四次深聊后,感觉小伙子不仅有想法,而且沉得下心、吃得起苦,就希望他到独小海来。
到养殖场工作后,吴勇很快和养鱼人“混”成一片,水产养殖的门道摸得越来越清,村里也送他到上海、扬州、苏州的水产院、所、站学习培训,此外,吴勇参加了农机培训、职业农民资格培训、青年农场主培训等一系列培训。
吴平说,现在的吴勇已经是水产养殖场的场长助理,还参加了粮食烘干厂建设、生态园建设的等工作,除了水产养殖外,对农业生产其他项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离当初村里希望年轻的复合型职业农民越来越近,同时也是党组织的培养对象。
吴勇说,他到养殖场上班还不到两年时间,但发现变化特别大,草鱼的高密度养殖技术成熟了,现在又在探索鲫鱼精养技术,还引进了昂刺鱼、白丝鱼、鲈鱼等新的水产品种,休闲垂钓正在起步,而整个农业生态园的变化更大,水果采摘园、粮食烘干中心、粮囤、育秧工厂等一个个项目全都建成了,感觉做职业农民很有前途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