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华 文/图
一列老式“东方红”机车,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站在火车头前目视前方;在略显简陋的火车驾驶室,同样是这个年轻人,双手紧握“方向盘”状的速度手轮,全神贯注操控着列车……昨天(12日),记者见到铁路退休老职工唐祖才时,他拿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讲述了自己40多年前在非洲援建工作中的传奇经历。
原来,1970年~1975年,他曾作为中方援建人员全程参与了被称为中非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建设。
机遇
技术精湛
被选调入铁路系统干施工
“1951年参军入伍,1959年退伍后被选调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我不仅是一名老铁路职工,还是一名老退伍军人呢!”尽管已是83岁高龄,但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唐祖才依然记忆犹新。老人告诉记者,他1933年12月出生在太仓一个普通的农家,家里兄妹3人,自己排行老大。1955年1月,他积极响应号召,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当年,我参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属于南京军区十一军直属工兵营机械连。”据老人回忆,和很多立志保家卫国参军的人一样,他起初也曾在心底里渴望能分到野战部队,手握钢枪保卫祖国;没有想到却被分配到工程兵部队。虽未能如愿,可他还是高高兴兴地下到了连队,跟着战友们埋头学起了电工技术,踏踏实实当起了一名终日忙碌在施工一线工程兵,一干就是4年。
1959年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1962年参加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建设,1966年参加成昆铁路建设……唐祖才说, 正是凭借着在部队学到的精湛的技术,1959年6月,他在退伍返乡后不久,就被选调进入了铁道部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当起了一名光荣的铁路建设人员。
“京广铁路衡广(衡阳~广州)复线上的大瑶山隧道,就是我们修建的,那是条自北向南穿越大瑶山、全长近15公里,被称为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从成都到昆明的成昆铁路几乎三分之二的工程,都是在丛山峻岭里,被称为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回忆起当年参与建设的铁路工程,老人如数家珍,那些年,他先后参加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铁路工程建设,作为一名铁路建设人员,自己倍感荣耀!
援建非洲
全程参与坦赞铁路建设
自豪
“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对绝大多数太仓人是相当陌生的,很多人对那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沙漠、热、穷,其实并非全是如此。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几乎都在非洲东部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唐祖才老人告诉记者,他在铁路系统工作的几十年里,到非洲援建坦赞铁路的经历更让自己倍感自豪。
被称为中非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从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至赞比亚的新卡博里姆波西,全长1800多公里。1970年12月到1975年12月,他曾亲历了铁路的援建过程。据他介绍,自己是1970年底从广州搭乘越洋客轮去坦桑尼亚的,一直在海上走了14~15个昼夜才到。
“朋友叫拉非克(音)、你好是满博(音)……那时虽说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们积极性都很高。不少人都是拿着一本小册子,自学那里的官方语言斯瓦西里语。”老人说,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单纯,满脑子都是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支援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在工作中,更是严格按照党和国家要求的“传思想”、“带作风”、“传技术”、“问生活”等“十五字原则”去做。
修建坦赞铁路,美国人说要16年工期、苏联人说工期起码12年,日本人认为起码20年才能完工,中国人提出了8年完工的目标,结果用了6年就建成通车了……唐祖才自豪地说,当初,坦方在向中国请求援建坦赞铁路之前,也曾先后找了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但都没有得满意的答复。在参加援建的那几年,大家为了不折不扣地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几乎天天加班加点,人人都是干劲冲天。结果,全体参与援建人员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还比承诺的目标工期提前了2年,为中国在非洲和世界上争了光!
欣慰
沪通铁路开建
家乡的发展将更快更好
“1975年12月,我完成非洲援建任务回国,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局,继续做铁路施工建设,一直到1985年1月离开施工一线回太仓休养。”唐祖才说,自己26岁到铁路系统从事铁路施工建设,52岁离开一线工作岗位。26年里,先后参加了国内外一批又一批的铁路工程项目建设。
老人说,作为一个老铁路职工,他对家乡太仓一直没有铁路的状况,始终觉得遗憾。前两年,沪通铁路的开工,让他倍感振奋。在从媒体上得知此事后,他高兴得不得了,第一时间向老同事们报喜“我家乡要修‘高铁’啦!以后你们就可以直接坐火车来看我了!”
“我家在三市村16组,正在建设的沪通铁路离我家不到100米!一有空,我就会站在门口看看他们建设的情况。”唐祖才老人说,铁路的开通不仅能方便百姓的出行,更能加快经济的发展,用处可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