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张伟明
□沈 强 文/图
法制副校长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是依法治校的灵魂。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伟明,自1989年开始兼任多所院校法制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以来,二十七年如一日,义务开展法制授课540余场,组织中小学校模拟法庭120余场,发出寒暑假告家长信3万封,帮助、教育儿童30万人次。
张伟明用自己的法律素养影响了学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师生,被大家一致称赞为富有魅力的“普法校长”,曾被评为苏州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苏州市优秀校外辅导员、苏州市优秀一星级志愿者、苏州市普法达人等。
作为一名资深检察官,张伟明长期奋战在普法第一线,积淀学识,实践法律,肩负的使命就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他深度解析青少年心理、生理特征,科学制定学校法制教育规划、计划,开设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课程。
张伟明衷情转化危顽,协助学校加强内部安全防范,掌握学校周边地区治安动向,配合司法部门妥善处理在校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学生马某成绩较好,但因盗窃笔记本电脑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张伟明获悉后及时与学校联系,并与学校老师、家长组成联合帮教小组,诉前帮他认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诉中帮他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诉后帮他制定改造计划、目标、措施等,督促其按时完成缓刑考验期有关任务,马某的人生发生了转变,他最终考上了大学。
张伟明协助学校加强与社区、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的完善。在查处侵害师生权益和滋扰校园的案件时,他以无数具体而细致的行动,让师生亲身感悟到法律知识、法律教导、法律文化以至于运用法律习惯在一切行为规范中开花结果。一所中学发生了因同学之间嬉闹造成的人身伤害,张伟明公平、公正、公开处理,使得学校满意、家长满意,有力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学识有辐射力
言行有穿透力
法制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仅是“配角”,但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却是“主角”。张伟明的法制教育有四点独特之处,即换位思考、自醒自悟、精准点拨、借力催生。
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张伟明总能换位思考,理解和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张伟明认为,孩子的虚荣心是永远喂不饱的,但孩子灵魂的诗意却可以永生不灭。法制教育把“他教”转为“自教”,效果则会更好。他在市二中、沙溪一中、健雄学院开展模拟法庭,采用话剧形式予以表达,直观性强、现实性广、感受性深、预防性好,得到师生广泛认可。
为了让出身单亲家庭或父母上班无暇顾及的外地流动儿童能同样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张伟明在市启航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开办的“四点半学校”提出了“一对一优化辅导”理念,协助“四点半学校”开设文明礼仪、太仓话、书法、美术、手工、太极、阅读、话剧等特色课程。
张伟明深知,法制教育面广量大,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整合社会资源方可借力催生“蝶变效应”。为此,他借助市机关工委讲师团、普法讲师团、检察讲师团、启航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力量,从法律的人文关怀角度加以斡旋,与学校进行共建、联创,用真心、柔情架起党委政府和师生间的“连心桥”,把师生满意度作为评判依法治校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
人格有感召力
“把青少年当作天,我的心就不会偏;把法律看作地,我的身才不会歪。”张伟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爱心换来了师生的爱戴,用敬业换来了所在院校的和谐。他以平凡之躯重塑法制教育别样人生。
暖心微笑是张伟明“攻心为上”的法宝。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工作再苦再累,他脸上都会洋溢着天使般的微笑,给教师、学生、家长,送去问候、鼓励和祝福,驱走人们心中对司法的畏惧,唤醒人们内心的真善与良知。一位教师说,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多么调皮,总能在张伟明的微笑中改正错误。学生胡某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还给老师起绰号,利用微信进行传播。为此,张伟明在学生法制课上说,每个学生必须坚守两条底线,一是道德底线,二是法律底线,不尊重老师,不遵守纪律,就是逾越了道德底线,逐步升级可能触碰到法律底线。课后该学生承认了错误,并主动向老师道歉。
张伟明不管工作多忙,总要抽时间到学生中走一走,和老师坐下来聊一聊。无论是谁,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需要法律帮助的,他都全力以赴帮助解决。某校一名学生,因患糖尿病每天要打两针胰岛素,这病遗传自父亲,一个家庭两个病人,姐姐在上大学,就靠母亲赚钱养家,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张伟明获悉后积极组织募捐,并寻求媒体、医院帮忙,最后通过媒体寻找到了胰岛素泵厂家,厂家愿意为这两名患者提供终身免费泵,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
张伟明不但法律专业知识过硬,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参与组织的“自信启航”笑果夏令营活动,帮助农民工孩子融入城市生活、增进亲子感情、拓展孩子视野。他定期邀请市关工委老领导,医院医生、护士给农民工孩子上司法维权课程和卫生讲座,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生活习性,催生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他还常常利用节假日对有失学儿童、问题儿童的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如有生活困难尽力提供帮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