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楚(右)接待来访群众
□本报记者 张 瑜 文/图
在璜泾镇司法所长马宝楚办公桌的抽屉中,安静地躺着大大小小十多份奖状,但在他的眼中,这些不及档案室收藏的群众赠送的锦旗、感谢信分量重。担任司法所长5年多来,他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0余起,基本每周就要处理一起,璜泾镇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始终站在一线,为群众解困
离农历新年还有一周不到的时间,璜泾镇司法所门口突然传来鞭炮声、欢呼声,这并不是庆祝新年的到来,而是安徽籍农民工孔姓兄弟两个人在感谢马宝楚为他们农民工“讨回公道”。哥哥孔祥傲一边攥着感谢信,一边热切地紧握马宝楚双手,“没有你马所长,我们这个新年都不知道怎么过了”。
原来,孔祥傲等一群农民工为太仓一家企业承建造房工程,承包该工程的为璜泾本地人周某,甲方已经将大部分工程款结算给周某,但周某擅自截留工程款挪作他用,致使孔祥傲等10多名农民工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快过年了也回不了家。甲方公司表示已经履行支付义务,没有责任。双方因此僵持着,气氛非常紧张,聚集的农民工也可能做出进一步过激行为。
马宝楚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往现场,首先平息外来务工者的怒火,将气氛缓和下来。另一方面,他积极与甲方公司的律师协商,阐明企业维护自身利益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不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虽然这样的调解和劝说不会立竿见影,但马宝楚始终坚守现场,平稳双方情绪,提出解决办法,至深夜12点,公司终于与农民工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场群体性风波得以平息,外来务工者可以回家过年。
创新普法路径,让百姓受惠
璜泾,民企聚集,外来人口较多,群众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为解决外来人员矛盾调处问题,马宝楚创新成立乡音调解工作室。他告诉记者,乡音调解工作室利用“以外调外”的亲切感提升调解质量,加强群众的信任感,争取取得最佳调解效果。
“多年的调解工作使我明白,服务群众还需从根源着手,让百姓懂法、用法,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摩擦。”马宝楚说。为此,马宝楚非常重视普法工作,这个在一般人眼里吃力且看不出成效的工作,在他眼中却是重要且迫切的。
马宝楚认为,一味地向百姓灌输法律知识成效不佳,需要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法律知识,寓教于乐。于是,他提出筹建太仓市光辉法治艺术学校,通过戏曲、小品等形式来推进普法工作。同时,他还筹建了璜泾镇法治文化广场。为了让广场兼具普法和实用效果,马宝楚多次前往苏州等地考察,召集司法所、设计公司,集思广益,丰富广场内容。为了让布局更合理,他顶着30多度的高温,现场请教有关专家;他开车2个多小时到宜兴选一块篆刻“法治文化广场”的石头,在石材市场反复挑选了3个多小时……马宝楚的心血没有白费,法治文化广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每天清晨和傍晚,璜泾镇的居民便会来到这里散步,看看有什么新的法律小常识。
在马宝楚的带领下,璜泾镇司法所于去年获评全国先进司法所。面对众多荣誉,马宝楚一如既往走访、调解,坚守一线,服务百姓。“荣誉只代表过去,只要还在这个岗位,我就要尽己之力做好该做的事。”马宝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