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西 文/图
“藏古纳今的神秘/请你/说说美丽的传奇/咏画娄城有江河/歌舞升平锦绣园林……”这首在网上人气颇高的歌曲叫《娄城之梦》,词和曲都是由一名叫葛笑冬的80后年轻人完成的。
从小就颇有音乐天分的葛笑冬,年少时自学识谱、自学吉他,20岁取得国家高级录音师资格证,他把自己的爱好音乐做成事业。这个年轻人如今又从音乐事业延伸开来,开始做文化产业、做公益事业……
家学渊源从小有音乐天分
记者见到葛笑冬时,他正和工作室的伙伴在进行摄影工作,一身布衣裤,脚踩一双黑色布鞋,略长的头发扎成一个发髻,这一身颇为“另类”的装束让他在人群里很显眼。
“夸张一点说,我可能吃奶时就接触音乐了。”葛笑冬幽默地说,因为奶奶非常喜欢音乐,两三岁时,葛笑冬经常跟奶奶去东街的合唱团,看他们排练唱歌,奶奶也经常在家里弹奏歌曲,久而久之那些歌曲的旋律被他默默记了下来,给了他最早的关于音乐的启蒙。
小学时,葛笑冬就开始学习音乐,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音乐上,但父母要求以学业为重,他最初的音乐梦想就此破灭,只能在闲暇时翻出小时候学过的儿歌自学识谱。“我始终认为,要学好音乐除了学习乐理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以及书法等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方面我爸爸给了我最初的启蒙和影响。”葛笑冬说。
葛笑冬说,对音乐的热爱烙印在了他的生命里,初中时他迷上了收集磁带,当时收集了好几百盒各种风格的音乐磁带,不光听还研究这些音乐。精力旺盛的他还打算学吉他,却遭到了家人反对,他就跟朋友学,学了2个月吉他水平就和朋友相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件事让我肯定了自己还是有那么一些音乐天分的。”学会弹吉他后,葛笑冬又想试着自学钢琴。但他自学钢琴的方法却让朋友们无法理解,原来他先拆了一架钢琴,把钢琴的构造研究清楚后又把钢琴重新装好,做到心里有数后,才开始学习钢琴。
一门心思投身音乐事业
后来,葛笑冬进了军营,前3个月的新兵训练让他没时间摸吉他,训练结束后一有时间他就抓紧时间练习,熄灯后也抱着吉他在操场上练习,常常弹一整夜。在军营里,他不光练习吉他,还写了不少怀念校园的歌曲,此时他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明确规划,他想把音乐当做事业来做。
退伍后,葛笑冬喜欢上了摇滚乐,沉浸在电吉他的世界里,每天都会练习12个小时以上,冬天太冷就裹着被子弹。“弹了一段时间摇滚乐后,我觉得自己的水平挺不错了,就去了其他城市,没想到高手那么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水平还不够,于是回到太仓继续进修音乐。这期间,我认识了北京、上海等地的音乐同行,我们自己组乐队,我还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接受专业训练。”葛笑冬说,离开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去了北京,考取了国家高级录音师资格证,这是他走向专业做音乐的第一步。这个时期,葛笑冬又遇到了吴宗宪的老师方世铭,受其影响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他说与方老师的相遇,深深影响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学音乐要由难到简单,就像盖房子,你得把每一层房子都盖好了,才能考虑每一层装修成什么风格,所以基础非常重要,有了基础后学习乐理、录音,再组成团队参加竞赛、实践运用,最后一步才是创作音乐。”
方世铭老师还带着他参加了3次台湾海峡两岸摇滚音乐节,并得到了为歌手辛晓琪伴奏的机会。
从音乐事业到文化创意产业
2007年,葛笑冬计划了很久的工作室终于开了出来。2011年,他又有了新的理念和挑战,不光是做音乐,他想做以音乐和影视为主打的文化产业,随后他的公司启动。“这两年互联网+的概念非常火,我想通过互联网来做大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出来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也可以由此来挖掘更多的文化艺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渠道。”一开始,葛笑冬也面临不少困难,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缺乏资金,但他觉得困难永远没有办法多,努力克服资金困难,他的文化产业也因此慢慢发展起来。
“其实资金不是最大的困难。”葛笑冬无奈地说,虽然太仓文化底蕴深厚,但太仓年轻一代的音乐和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很多人觉得将音乐、艺术等作为兴趣爱好还不错,但无法作为事业。“我曾经想做一个类似《我是歌手》的平台,但很多方面都跟不上,最终没有做起来。不过我也没有放弃,等以后条件成熟了还是想试一试。”
除了做文化创意产业,葛笑冬还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他们的公益组织和相关部门合作,对新生劳动力、再就业劳动力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就业。作为一个音乐人和文化人,葛笑冬对于发掘、保护非遗也非常上心,他计划通过对非遗艺术化的包装,编制成一个个小故事,暑假时讲给小朋友们听,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把这些非遗小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能把这些优秀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