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于《新形势下基层人社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这个课题,我认为,“创新”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所以围绕“创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基层工作人员的创造性
1、基层是产生工作的地方
领导的创造性思维更加高瞻远瞩或者说可以天马行空,与之相比,基层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则更加务实,贴近本职工作,某些意识表面上看可能是偷懒、取巧,但是从中可以发现创新的灵感、发掘变革的思路。因为不论是什么思维模式、政策指导、业务流程,具体落实并开展工作的地方一定是基层和一线。
与中层,领导等相比,基层工作人员提出的想法、意见、建议是更加值真实和值得重视的,这些我后面可以细述。
2、重视基层职工的想法
而目前,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创新意识在长期被忽视的情况下,已经严重受挫从而变得麻木,什么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思想汇报,要么是日常工作的流水账,要么是网上抄袭虚无缥缈的口号和附和。
有些职工在工作中有牢骚、怨言,其实就是寻求变革的意识的萌芽期,其原因可能确实是懒惰或者私心。这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好吧,既然如此,你说该怎么办?”的开明态度,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压制。当职工反映问题时,鼓励他继续拿出解决方案,这就是为创新收集素材。
2、采集碎片化信息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比起钻研某个技术、学习某个课程、阅读某些著作这样的系统化信息,碎片化信息可能在认知的深度和专业性上有缺失,但是在数量、真实性、实时性和效率上,碎片化信息更胜一筹。
从博客到微博,从网站到微信,从官媒到自媒体,碎片化信息正在占领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采集到这些碎片化信息,也是创新的素材。
回到职工的创新意识问题上,当某人有想法时,如何让他汇报自己的想法呢?要求他写一份调研报告,详细阐述问题的现状、原因、后果以及解决思路?除非这个人是孙波,否则多数人会把这个看作是一种负担,文体、起笔、引用、论证……都是抓破脑袋的事情。一个简单的问题,写成报告,可能开个头又是“中国梦”、又是“十八大”……,于是该人就会告诫自己:以后还是不要有想法吧,不然到头来又是苦了自己。而同样是这个人,他遇到堵车、吃大闸蟹、买了新衣服却都会拍照发个微信,并且写上几句自己的话,这些都是碎片化信息,是自由的、打破规范的信息,是反映了真实想法,没有精神负担的表达。
上面说的是信息的表达者,同样,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也更加有机会去获得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将这些碎片化信息不自觉的在大脑中整理和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其实就是人脑的大数据和数据挖掘。具体例子我不展开,但是对于一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者来说,应该多多采集这样的信息。说白了就是对待意见、建议要鼓励说实话、说大白话、鼓励诚实和直接,对于需要书面材料的,应该文风务实,不搞形式主义。
目前,我们的局长信箱、内部大蚂蚁平台,其实都是开放的碎片化信息的平台,要好好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分类、存储。
二、外行推动创新
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或者批判“外行指挥内行”,其实这是我们墨守陈规了。外行可以推动创新,记得看过一本书:《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这是由培育和管理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研究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金出武雄对其日常研究、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进行收集整理而成的一本小册子,目前淘宝当当都有得卖。我看了,并且觉得它的思想也正是“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指引,因为纯粹的互联网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是“外行”。
再看那些创新发明,那些领导科学潮流的主要发明,许多都不是由有着高薪厚职的专业科学家完成的,而是由那些既有天分又没那么多思想束缚的业余或“外行”人士完成的。比如,发现天王星的是一位教堂风琴师,而复印机是由一位律师发明的,发明彩色摄影的人则是一位钢琴师,还有,造船工人发明了锯琴,画家发明了电报,好莱坞的美女演员成了手机通讯原理的发明者……,这样的事例着实不少。
虽然如此,但是“别把事情搞砸了”,是外行人做事会带来的普遍担忧,因此,大多数时候,大家各司其职,越做越专,越做越有条不紊的工作模式还是最保险,最有秩序的。尤其是在政府部门,没有商业竞争的压力,没有控制成本,追求利润的原始动力,为了把握那一点概率的创新机会,把事情交给外行人去做,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政府机关,让外行接触业务从而推动创新,有风险,但不是完全不可行,比如轮岗机制,就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几个方面,一个是业务水准的底线保障,一个是对轮岗人员的选择,还有一个是轮岗的时机。
关于业务水准的保障,就是防止“插烂污”,这个可以仿效古时候县令和师爷的模式,一个掌权,一个把握政策。我们常可以在古装剧中看到,一个新上任的县令断案,常会问师爷:“此案根据大清律例该如何判啊?”,其实孰对孰错,抓谁放谁,县令心里早有方向,咨询师爷的不过是具体的律例和尺度。所以说师爷是那个保障衙门办案业务水准的底线,而县令就是那个被轮岗的人。
所以,关于轮岗人员的选择,对比县令和师爷的模式,就是业务部门,正职轮岗,副职留守的模式,这样,享有主导权的正职既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切入新工作,以外行推动创新的方式充分打破墨守陈规的办事模式,推动创新,又可以利用其职务权力来为变革铺平道路。如果反过来,正职留守,副职轮岗,守旧和论资排辈会极大阻碍创新意识。不但如此,“留副轮正”的模式,还能打破某些部门领导经营的“权力自留地”,是反腐倡廉的有力手段。 最后,轮岗人员的选择,还要考虑年龄,这些很简单,让年轻和有想法的人多一点机会,多一点作为。
关于轮岗的时机,不应该统一什么标准,比如一个月,三个月,半年,这样虽然也有交流和拓展业务知识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在工作上有创新思维的人,应该尽量让他的想法落实、稳定,然后再调动。之前我发表过一部微型小说《清水县书记》,讲的就是一个贫困山区,县委书记这个职位成了某些领导提拔前的锻炼场,来一任,走一任,每个书记都提出这样那样的项目和工程,往往还没落实,就升迁调走了。创新在这里不过是为了谋求政绩,没有哪个书记真正到清水县安家落户。创新的思维,有创新能力的人,就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但是别这火还没旺起来,就把火种撤走了,那最后可能就灭了。
三、创新怎么来?创新不是拍脑袋出来的
1、秩序和混乱
在管理上,我们往往只是推崇“秩序”,并努力维持“秩序”,什么是秩序呢?其实我们认知中的“秩序”就是“今天的这些事情会像我昨天经历的那样发生……”。“创新”呢?我认为创新就是:用新的秩序取代旧秩序的这一过程。
“秩序”的反义词是“混乱”,也是建立新秩序的前奏,所以,我认为混乱是创新的机会。我们总是害怕混乱,因为混乱意味着不可预知,不可掌控,但如果因为害怕而错失了在混乱中创新的机会是令人遗憾的。一味追求秩序往往会丧失创新能力,因为混乱不是用来消除的,而是创新的资源,混乱的本质是其他方向的秩序,人们面对“混乱”,觉得这是“混乱”,其实只不过是他没有理解其中的“秩序”。举例说,弗莱明不怎么讲卫生,有一次外出度假没有收拾实验室。结果回来发现霉菌杀死了葡萄球菌,于是他就发现了青霉素。
因此,对于现在的领导,面对两局合并才没几年的局面,面对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下属,面对孙波一直纠结的历史事件等等,表面上看有许多混乱之处,但是其实酝酿着变革的机会,把握好了,就是丰功伟绩啊!面对混乱,需要变革,变革也可能会触动某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那些利益的受害者就会制造更大的混乱去扰乱你,但是你只需要知道“混乱是创新的资源”,就不必害怕了,就像如果知道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又怎么会投鼠忌器呢?
2、公式化量产创新
总结上面一段来说,就是不要害怕混乱,不要害怕问题,要从混乱中发现秩序。对于发明创造,就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叫做“缺点列举法”,创新也是同样,空下来托着下巴凭空想创新就是浪费时间,而把当前的混乱、问题、缺点,一一搜集记录下来,然后对每个记录都去想:“怎么会产生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怎么解决?哪些方法?”等这几个点,于是,就可以在不需要灵感的前提下,凭借公式化的步骤来量产创新。
3、创新的主观意识和源动力
如果说基层员工的某些创新动力来自于偷懒、怕麻烦等私心,那么对于领导来说,应该有别的动机驱使。企业老板,不用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永远是最可靠真实的目的。政府官员就复杂的多了。
人生的目的抽象说只有一句话“快乐并持续快乐着”,这是很容易论证的真理,包含了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欲望。而将“快乐”再具体化,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健康、财富、受人尊重”,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五个等级的发展和分类。
政府官员,为什么要去想什么“挑战”、“对策”?为什么要去创新?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区别在哪里?10年前,我为了领导的认可而努力工作、创新,也曾想过仕途前程。升职可以加薪,同时被更多人尊重和认可,这就是源动力,“被更多人尊重和认可”甚至是主导的动力,那时我才30不到。政府领导的创新,这个就大有区别了,快退休的领导,新上任的领导,年轻的领导,年长的领导,想法各有不同,做法不同,目的也不同!希望创新还是拒绝创新?创新是希望得到上级认可还是下属认可,或者百姓认可,真实想法往往是旁人难以揣测的。
现在政府机关内的权力布局,使得对公务人员的考察、晋升都掌握在领导手里,因此,公务人员面对群众一副冷脸,爱理不理,遇到领导则端茶倒水、拍马奉承,也是普遍现象了。“群众认不认可无所谓,领导认可最重要”,成为仕途发展的真理,这时候,去问这些人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创新,他们拿出的是切实的、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方案?还是摸着领导脾气的“对症下药”?某些领导在位时谋划的“创新”其实是在为自己寻找发展的机会。还能升官的,就做给领导看,要退休的,就一手提拔亲信稳固阵营,一手建立新团体延伸权力。
所以,总结来说,工作中寻求创新,动机最单纯,最值得信赖的要么是一线工作人员,要么是企业老总。常说的那些“民意”、“群众反馈”,我认为是应该由一线工作人员收集和反馈的。德高望重的领导自然也有,我认识的就有几个,希望可以认识更多。
4、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
记得当年人事局评比单项奖,我连续两年拿了创新奖,3000元奖金,别提多高兴了,是因为3000元?我大学在校给人做软件都在1万多一个,所以,高兴的原因在于被认可,被尊重。搞技术的,可以说都有这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要表扬几句,夸奖几句,他就会感动得愿意鞠躬尽瘁了。只是如今想来,自己恐怕再难重拾那种感受了,因为受到了伤害,于是放弃了克制自己去追求仕途的努力。哦,简单来说就是“横竖横,拆牛棚”或者“好罐破摔”。不在乎别人说你丑,于是就省了打扮自己的麻烦。
回到正题,客观说,大局看来,要避免更多的“孙波现象”。我看到那些年轻的,新来我们局的工作人员,身上都有我当年热情似火的影子。虽然觉得有些对不住他们,但是还是要说。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单纯和热情,点名表扬,活动评选,发发奖状,给几个头衔,让他们能上台交流,等等,这些没有成本的激励措施其实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政府机构不能随意发奖金,不能随意加薪的特点。可以充分满足他们追求被认同,被尊重的需求。
四、政府创新,要有觉悟
前文说,创新就是新秩序的形成,新秩序应该在多数方面都比旧秩序更加优秀和得民心,然而,那些习惯了旧秩序的,或者自己经营的利益链在旧秩序中盘根错节的人,非但不会响应所谓的创新号召,还会不断的阻挠,吐槽、抱怨、制造混乱,甚至搬弄是非扰乱视听,让主导创新的领导知难而退。因为政府和企业不同,企业老总,尤其是民营企业,什么都是自己的,生杀在握,谁敢造次?所以,此处话不多说,总之,政府搞创新,要有觉悟。
五、关于工作创新的总结
文至此处,已经是要总结了,或许你问我,怎么全文没有任何具体实质的建议?我可以说,关于我所擅长领域的创新或者说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具体化的,有很多,并不急于一时来表达,此文权当表达我主导思想的铺垫吧。下周我会具体写一篇关于人社局信息化工作的文章。
最后,对政府机关工作的创新,给出一些总结,也是上文的浓缩。就是:
1、要多听取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的动机单纯,意见真实。
2、要为能更多更快的获取碎片化信息建立渠道,因为那些是民意和心声。
3、打破规矩,让外行推动创新的轮岗模式。
4、不害怕混乱,但是不轻视混乱,新秩序隐藏在混乱之中。
5、寻找适合政府机关的激励措施,知人善任。
6、决心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