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静 文/图
周黎霞:苏州市民文家协会会员,太仓市民文家协会副秘书长,太仓市文艺创作拔尖人才。曾担任央视书画频道“兔年话春联”节目嘉宾,获评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江苏省十佳女诗人等荣誉称号。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静谧的室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代表性传承人周黎霞肃容端坐,吟诵起欧阳修的《秋声赋》。高低起伏的音调,长短相间的语音,再加上吟诵者充沛的感情,带领着一旁聆听的记者一起深入到文章境界之中。
与一般同龄人不同的是,出生于1980年的周黎霞,热爱旧体诗词、楹联等传统文化,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她似乎再恰当不过。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江苏省十佳女诗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吟诵学会会员……这一长串荣誉光环和社会职务的背后,是一个温文尔雅、面容清瘦却拥有强大内心世界的江南女子。近年来,除了古诗词和楹联外,周黎霞又与吟诵结缘,为保护、传承和推广“唐调”吟诵而不遗余力。
自2008年听到陈少松吟诵录音首次接触吟诵开始,周黎霞从不了解吟诵到吟诵入门,再到学习、传承、推广“唐调”吟诵,走过了一段不算短的路。“最开始学吟诵的时候,学的都是杂调,虽然广度有了,但深度不够,直到后来跟随魏嘉瓒老师学习‘唐调’吟诵,对吟诵的作用、吟诵的本质,才算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周黎霞表示,“唐调”吟诵是“声随字走”,通过吟诵时声音的高低长短,可以对文章的音节、气脉、神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变化。
“其实我的生活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还是多谈谈‘唐调’,谈谈怎么保护、传承我们太仓的吟诵吧!”采访周黎霞时,她反复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其谈论个人的成就,不如多讨论些实际的工作。
“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唐调保护,对我们太仓的吟诵事业多一些了解。”在采访的最后,周黎霞呼吁市民们多关注身边,寻找目前仍健在的会吟诵的太仓老人,采录下他们的声音,为保护吟诵这一古老文化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