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来过江西,自然也没有游过庐山。除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依稀记得的诗句中的庐山,剩下的也只有“庐山升龙霸”了。
九江出发,不久就到了一个车站,坐上上庐山的大巴车,听说有50分钟车程,都是盘山路,就拿出平板看动漫。“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这是毛泽东当年登庐山写下的,这四百旋可不容我如此漠视,加上这个拐弯不踩刹车的司机,似乎生怕放慢了车速别人就会怀疑他是新手,于是饱食早餐的我,开始头晕目眩,腹中也是翻江倒海。好吧,庐山,你赢了,关了平板,侧目窗外,扭得很嗨的车,深不见底的悬崖,用一个个有惊无险冲击着我,也就顾不得晕了。到站,下车,再看左右同伴,多是神情紧张,脸色煞白,相互对视,方才长舒一口气,有了笑容。
读书时就读过《雨中登泰山》,雨中的泰山还是泰山,却增添了几分“雨趣”,如同作者写的“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庐山,如果没有雾,就会少了神秘,少了臆想之美!
11月已是秋冬之交,作为避暑圣地来说,这可不是游庐山的季节,前一天的雨,加上降温,于是就起了雾,雾很浓,十米外就看不见人了,更别说远景了。山中有人不见人,人在山中不见山,雾中的庐山,仿佛一个调皮而又羞涩的姑娘,从身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以感受到她的体温和气息……,“嘻嘻,猜猜我是谁”,待我回头,她又躲开了。呵呵,只是初识,又岂能让我一览无余呢。
去了庐山会议旧址,看了看会场,似乎可以感受一下当年气氛,不过对于这些政治的东西,我向来疏于理会,而更乐意研究科学技术,这就是术业专攻吧,要是当年我也参加了庐山会议,估计也会给主席写上一篇万言书,就像我现在经常把想法写给领导那样。还有美庐别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有一点戏剧性,但也透着些许无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历史上的人和事,犹如在这雾中行走,走远了,就模糊了,淡忘了。或许一阵风来,拨开迷雾,又能见到远处的背影,也或许一团雾起,连对面的人也看不清了。天气万变,认好自己脚下的路,踩稳了!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雾就是雾,置身其中,还是观赏自然风光吧!我们的导游还真不错,风光名胜、古迹典故、名人诗词,一路娓娓道来,又与我们的行迹严丝合缝,可谓功力不俗。一路之上,也遇到一些别的团队,只见另一队,一个年轻小伙导游,来到一景,用手遥指远处,“大家往这里看,这里就是……,你们看那座山峰,像不像……”,众人顺势远眺,眼前只有一片白雾茫茫,于是呆立无声,面面相觑,这时,我仿佛看到小伙子额头上淌下豆大的汗珠。我心说,你倒是自己看看再说啊。冷场之后大家哈哈大笑,小伙子一吐舌头,挥挥小旗,带队继续前进。
山中沿石阶蜿蜒而上,一侧是山林石壁,一侧是悬崖深谷,四周弥漫着白雾,随着风起风落,时而浓稠,时而稀薄,四周景致也跟着时远时近,山峰、树影、小径,交叠着,深色的、浅色的,清晰的、朦胧的,仿佛是一幅绘着仙境的水墨,只差一个仙风道骨驾鹤而来的神仙了。
花径,仙人洞,植物园,那啥啥湖,啥啥亭的,走过路过也就不记得了。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也有了全新的体验。
一天下来,走了9千多步,圈中走友纷纷点赞,比上不足,对我来说却是破了记录了。回到住处,疲惫不堪,洗漱罢,倒头就睡,怎知同舍老张鼾声如雷,迷迷糊糊坚持到凌晨4点,拿起手机作此一篇,姑且题为《雾中登庐山》吧!
阳光浪子
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