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4月6日,世界三大发明展之一的第42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东北大学带来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石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和“电网防晃电电源保护系统”两个项目,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经过演示、宣讲、评议,两个项目同时获得金奖。这时,人们才注意到,两项金奖的第一发明人竟是同一个名字张化光。
这已经不是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张化光第一次在日内瓦发明展上摘金了。在第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他的“智能微网的源-网-荷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同样获得了金奖。
一个人两年间斩获3项日内瓦发明金奖,张化光为“中国创造”争了光。而一长串享誉国内外的头衔、成果背后,是他作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严谨、对专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奉献、对学生的付出,用张化光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为科学而生的人。”
推演手稿摞起来半米多高
在张化光的日历里,没有休息日,搞科研是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从不浪费1分钟的研究和学习时间。”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两年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当别人休假、游玩时,他却伏案苦读,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书桌上半米高的推演手稿是他那两年最大的收获。
1991年,张化光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多变量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并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智能自适应控制的学术专著《复杂系统的模糊辨识与模糊自适应控制》,开启了国际上该方向近20年的热点研究,他被公认为国际智能控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成名后,张化光没有放慢攀登科研高峰的脚步在国际最知名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英文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和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12篇论文上榜世界著名“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高被引论文”,代表性论文荣获国际权威期刊IEEE TNN 2012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2014年,他当选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这可是世界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
驻守现场实验室几个月不回家
20世纪90年代,采用计算机控制发电机组的电气系统在国内尚无先例,“智勇双全”的张化光,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1年,他承担了清河电1~4号机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项目,这是当时东北电管局重大科技项目,投资300多万元,控制4台机组,每一台机组价值都过亿元。由于科研小组成员大都是工业自动化出身,没有学过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知识,完成项目的难度可想而知。
“重大技术理论问题只能从工业自动化工程实际中提炼。”张化光带领小组成员脚踏实地地认真研读相关知识的书籍,团结协作,并虚心向现场工作人员求教。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在现场实验室工作到深夜,两三个月回不上一次家。 经过两年的努力,1993年5月,清河电厂1~4号机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获得了辽宁省199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化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高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重点基金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创新团队课题1项,973课题1项,承担钢铁、石化、电力等企业大型科技攻关课题25项。
行2千公里 获取5万多组数据
2000年前后,我国大力发展管道输送工业。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构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安全监测系统,张化光带领研发团队首次构建了基于网络化的管道运输远程监控指挥系统,实现了管道实时安全监控。
他和团队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公里,现场采集5万多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混沌重构建模技术实现的泄漏检测,其精度大大高于常规检测方法。“100多公里管道的漏点,只要10分钟就能准确定位,而过去需要两三个人忙活好几天。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对盗油者产生威慑,减少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这套“流体输送管网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获得了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应用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的56个输油子站,近3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辽宁职工报 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