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华 文/图
一间恒温、恒湿的养殖间里,一排排养殖架一字排开;一个个白色半透明的培育箱里,一只只深褐色的蚕蛹身上,金黄色的虫草尤为显眼…… 昨天,记者见到浮桥镇浮闸蚕种专业合作社“掌门人”钱卫新时,他正在仔细查看蚕蛹虫草的生长情况。
破茧重生
育蛹虫草养彩蚕,联合高校“借脑”发展
“瞧!这就是蛹虫草,经过20多天的培育,现在已经长到1.5厘米左右。”钱卫新指着金黄色的蛹虫草幼体告诉记者,现在正是种草生长期,必须保证其生长所需的恒温、恒湿的生长环境,整个培育间的温度必须控制在20℃左右,湿度也得控制在50%~60%……
一个蚕蛹,经过灭菌、削茧、接种、培养等十几道环节,就能“变成”蛹虫夏草。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大有讲究。钱卫新说,今年自己一共培育25公斤左右的蛹虫草,预计到9月初就可以“采摘”。 一粒蛹虫夏草胶囊的价格在10元左右,500克虫草起码可以加工2000~3000粒胶囊。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培植蛹虫夏草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养殖种蚕效益的10倍,甚至更多。
如果说培育蛹虫草是钱卫新依托现代科技,推进养蚕业转型的一个初尝甜头的新招,那么最近两年,该合作社与苏州大学合作养殖彩色蚕,更是他的一个颇具远见的尝试。
天然彩色蚕丝色泽柔和艳丽,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黄铜霉素,具有良好的抑菌、抗氧化、耐洗、耐汗渍等性能。钱卫新告诉记者,作为苏州市仅有的两家蚕种培育基地,浮闸蚕种专业合作社今年承担了苏州大学的70多个品种蚕种试养培育工作,这其中成功培育的秋香绿、鹅黄、暗红、紫色等彩色蚕就是一大亮点。
彩色蚕吃的是普通桑叶,但是蚕茧经过缫丝不会脱色,不需要印染就可以生产出成品;而且省去了印染工序,减少了污水排放,自然也减轻了丝绸印染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在彩色茧的品种和数量上加大试验和推广力度,不断做大自己的特色。
由于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以及养蚕农户“断层”等多种原因,传统的养蚕业经济效益逐年缩水。钱卫新坦言,自己之所以与高校联手培育蛹虫夏草、试养培育彩色蚕等新品种,就是为了依托现代科技,进一步加快推进传统养蚕业的转型升级、破茧重生。
化蛹成蝶
桑蚕文章同时做,生态种养延伸产业链
苏州素有“丝绸之乡”美誉,种桑养蚕,传承延绵数千年之久。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包括太仓在内的苏州地区蚕桑产业逐步萎缩、养蚕的人越来越少。钱卫新说,自己出生于1970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太仓人,这几年,自己之所以决定到浮桥创办浮闸蚕种专业合作社,当一个现代蚕农,既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信心,更是觉得太仓人从事了成百上千年的养蚕业总得有人去传承与发展。
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告诉记者,自创办合作社从事蚕种养殖以来,他始终认为光靠养蚕根本不能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是延伸产业链,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尝试,自己慢慢地琢磨出了“门道”。
蚕得吃桑叶,首先得种桑树,可种桑树,光养蚕肯定“浪费”。钱卫新说,桑蚕不分家。最近两年,自己在想方设法把“蚕”文章做活的同时,也在挖空心思地把“桑”文章做好。桑叶味甘,可清肝明目,镇静神经,止咳,通关节,是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兼用的功能食品之一,今年,他正准备把采摘的桑叶,采用与加工茶叶类似的摊青、杀青、烘干等技术,研制成色绿、味甘的桑叶茶产品;桑椹也是一种极富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果实,他也正和相关企业合作,利用现代酿酒技术酿制的自己桑椹酒……
栽桑树养蚕-用蚕沙养鱼-在桑园养鸡-鸡粪培育桑树……钱卫新说,为了推进合作社的多元化发展,他自己正在市、镇两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结合现代桑蚕产业发展理念,专门成立了神闸果蔬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禽-蚕-桑”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种养殖模式,努力推进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积极探索蚕桑副产物和蚕茧深加工的深度开发,努力提高蚕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古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仙境。谈及今后的发展,钱卫新充满信心更颇具诗意,自己打算把合作社建成集蚕种试育、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综合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努力为大家打造一个“太仓版”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