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与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三转一响”的“四大件”,成为大江南北的流行词汇。对很多人而言,戴一块手表,不仅是用来了解时间,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正因为如此,也催生了修钟表这一行业。顾正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80年学艺,1981年支摊做生意,现年53岁的他已在这个行业里干了34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变迁,戴手表、修钟表的人越来越少,但老顾依然对此乐此不疲。用他的话说,这30多年来,自己不仅是在维修钟表,更是用心帮他人把握时间的分分秒秒。
□ 本报记者 李华 文/图
慢工细活
毛头小伙耐着性子学“绣花”
“修钟表是慢工出细活,得屏气静心,用最准确的动作来操作,不能有丝毫的闪失。”顾正兴告诉记者,不同于别的行当,修钟表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细磨活儿”,细密、精确胜过绣花。
每块钟表里面的零件有上百种,大部分零件都非常细小,尤其是女士手表的不少部件几乎与头发丝一般细,用镊子夹稳都难,更别说修了。他说,手表虽小,却极其精密复杂,螺丝、齿轮、游丝,各零部件配合严密,光修补就要用到“粘、补、焊、驳、种”多种手法,整套工具既繁且细,有螺丝刀、万用表、小锤子、退磁器、电焊枪、吹嘴等等。
“我是1980年前后学修钟表的。那时刚刚中学毕业,最多十七八岁的样子。正是人们常说的毛手毛脚、爱动爱闹的‘毛头小伙子’。”老顾说,他是南通启东人,家里一共兄弟四个,自己排行老小。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学门手艺,出去闯,二是在家务农种田。最终,在干这行的哥哥影响下,他学起了钟表维修。一开始,家里人也担心他静不下心来,学不会。可没有想到,自己硬是耐着性子,用了一年多时间,顺利地学会了这远比“大姑娘绣花”难的手艺。
艰苦创业
怀揣几十块去千里之外摆摊
做钟表维修生意的,绝大多数人是从街头巷尾摆摊做起的。老顾说,1981年前后,自己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做起来的。当时,他学成手艺后,就直接带着办好的个体营业执照,和哥哥结伴去那里,各自摆了一个路边摊,开始了创业。
“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我第一次出门做生意,只带了六七十块钱 ,可从江苏南通到山西汾阳,光路费就花了40多块。”顾正兴告诉记者,虽然事情已过去了30多年,但自己对当年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一张简易的可折叠工具箱,放开可以当小桌子用,工具箱里有若干个小抽屉,抽屉里装着螺丝刀、小刷子、小夹子、小锤子、万用表等修理工具和各个不同品牌钟表的小配件。根本不需要门脸,在街头巷尾找个地方,就摆摊开业了。
早饭吃几根7分钱一根的油条,中午和晚上来碗3毛5分钱的面,晚上住的是人均1~2块钱的小旅店……老顾回忆说,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生意很好做。那时的人戴的大多是要上发条的机械表,时间一久,很容易卡住,需要拿到店里擦油。光是擦油一项,当时的收费是1~2元,而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二三十元。
顾正兴凭借自己精湛的维修钟表的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短短1~2年时间,就挣了4000~5000元。
锲而不舍
不起眼的生意一样做出名堂
“1984年,我到这里做生意时,北壕弄还是一条颇为热闹的老街。”顾正兴说,30多年前,自己刚到太仓打拼时,就在新华西路与北壕弄交叉口摆了维修钟表的摊点,一干就是10年左右。
据他介绍,1994年前后,由于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不断增加,自己便在附近租了铺面,专门开起了店;2000年前后,北门街改造完成后,自己干脆投资40多万元,买了一套两层的商品房,一楼开店,二楼居住,全家真正在太仓扎了根。那期间,考虑到光靠修钟表,生意和收入都较为单一,自己专门到南京学会了配眼镜的手艺,但这些年来,维修钟表依然是自己的主业。
2000年前后,手机越来越普及,功能也越来越全。手表看时间的功能也逐渐被手机代替了,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维修钟表的生意更是一年如不年。顾正兴说,最低谷的时候有两三年吧,几乎想改行了。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表不再是个计时工具,而成了展示时尚和品位的装饰品了,戴手表尤其是高档手表的人日益增多,动辄数万元,多则10多万元的浪琴、梅花、英纳格,欧米茄、帝舵以至劳力士等名表在太仓屡见不鲜……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的“立新钟表眼镜城”生意也自然慢慢好了起来。
“在很多人眼里,修钟表是件不起眼的行当,配眼镜也是小打小闹,算不得啥大生意。”老顾说,只要认真做,不管多小的生意都能做出点名堂。关键是能不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