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盛兵 文/图
“你看看,这孩子的来信言过其实了。”张杰捧着他资助的四川贫困学生兰巧的来信说。原来,孩子在信中说:“要不是您资助我,我还不知道怎么办呢!幸好您‘及时赶到’,不然,我就‘灰飞烟灭’了呢。”最让张杰开心的是,信的末尾孩子的表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做您这样的好人。”
张杰何止于帮助过这一个孩子:沙溪镇泰西村的周玲,他一资助就有近5年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去年,资助了两位刚入学的大学生,每人每年3000元,直到大学毕业;通过太仓市红十字会资助两名四川贫困学生……谁能想到,一个有着辛酸童年的中年人,创业到哪里,就把爱心奉献到哪里。
■感同身受:“从他们身上看到我童年的影子”
1973年出生的张杰,7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张杰跟随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家境贫困,念完初中,成绩优异的张杰不能继续学业,他收拾行李,辞别祖父母,独自前往上海学起了汽车修理。2000年,张杰和朋友共同办起了一汽常熟服务站。7年后,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张杰独自来到太仓,创建了太仓市苏客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贫寒学子游走在辍学边缘的痛苦,他感同身受。2010年底,张杰在《太仓日报》上看到了一则奶奶带着孙女孤苦度日的新闻,报道中,与奶奶相依为命的9岁女孩周玲(化名)让有着同样童年经历的张杰心生怜悯。“我要帮助这个孩子。”放下报纸,张杰立即致电报社。几天后,张杰准备了新衣服和孩子爱吃的食品赶到小周玲家。临走时,张杰将500元钱塞到周玲手中。“从现在开始,我每个月都会给你提供生活费,直到你高中毕业,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学习了。”张杰向周玲承诺。
“中国好人”朱建国的事迹感动着张杰。“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到我的公司上班。”张杰主动与朱建国取得了联系,“除了工资,我每月再给你发放家庭生活困难补助金,解决你的燃眉之急。”朱建国在苏客汽修期间得到了张杰的悉心照顾。
■心系寒门:“创业到哪里,爱心献到哪里”
2014年,他“转战”到盐城东台,收购了一家维修企业。创业的同时,他也在东台寻找贫困学生。在有关部门的推荐下,他资助了两名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一名姓吴的孩子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但是父亲4年前发生意外,导致二级伤残,瘫痪在床,母亲在家照顾父亲,一家只能靠低保和社会上的好心人士帮助生活。张杰闻讯后,立即前往慰问,并承诺,4年大学读书期间,他每年资助3000元。他同时资助另一位贫困大学生,也是每年3000元,直到大学毕业。
自2010年起,张杰还为4名困难学生提供了学徒工岗位,“帮困助贫不是简单地给些钱,而是要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凭借自己的手艺改善生活。”这是张杰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对贫困学子们的希冀。
他在外事业有成,但一直没有忘记创业的起点。今年春节前夕,张杰赶回张家港,将1万元现金塞到村书记手中,“我工作忙,平时也不太回来,这些钱就用来慰问村里的困难党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