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立
“几乎看不到一块裸露的地面,所有建材、机器都放置在指定的位置,工地上还采用了一些人性化的电子设备……”本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重安全重绿色建筑工地大不同》的消息,介绍了工地文明绿色施工的情况。
本报12月4日报道
笔者了解到,像这样特别重视工地本身建设的企业,基本都是外地来太的施工企业,而近几年中,每年的施工现场观摩会,无一例外,都在外来施工企业的工地上召开。住建部门的负责人也因此在感叹工地越来越好的同时,表达出了明年的现场观摩能在本土企业工地上召开的期许。
诚然,近几年来,本土施工企业的工地,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工地,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建材、机器乱堆乱放的现象有了改善,但和很多外来企业的工地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实力问题。外来企业,很多有总承包特级资质。而本土施工的企业中,一级资质也廖廖可数,而工地建得漂亮,需要实力。据介绍,一个规模稍大的工地,光浇筑好混凝土路面,取代在土路上铺钢板,就得多投入几十万元,有实力的外来企业舍得投入。而实力相对差一些的本土企业就得掂量掂量了,更不用说花大把银子把所有裸露的地面都浇上水泥、种上绿化或者用防尘网覆盖等事项上。
第二是观念问题。大的外来施工企业,已把工地面貌和提升品牌形象联系在一起,认为工地面貌好,不仅工人们工作、生活在其间舒心、安全,还能树立公司在太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工程。而本土的企业,依然抱着只要把工程做好,工地怎么样是另一回事的观念,认为在工地的投入中不必花太多力气、资金,言必称“我们小工地,用不着这样”。究其根本,还是仅将工地本身的建设作为一项任务,为的是能达到有关安全施工的规定,仅此而已。
鉴于这两点,“大不同”的工地何时不姓“外”?答案只能是在本土施工企业的观念能与时俱进得到改变,愿意为提升工地面貌和公司形象花更多钱的时候。希望这一时刻来得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