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西
这些年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前期完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了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随着江南丝竹出访欧洲,举办长三角滚灯艺术大展演,以及滚灯在央视“秋晚”的亮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认知。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始于2006年,建立了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专家组和普查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传承人体系等,给予保护和传承制度上的确认。根据普查结果,全市共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5个,线索32条。通过梳理、开展申报和评审工作,目前已向全社会公布了五批次、共42项太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江南丝竹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滚灯等6个项目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双凤龙狮制作等17个项目进入了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我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是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因此需要建立传承人制度。目前,全市公布了太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两批、共43人,其中1人为省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4人为苏州市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非遗保护需要创新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近年来,我市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传承人创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展示,既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少年和广大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不断创新非遗的传承模式,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市文化部门以文艺表演、培训、讲座等形式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江南丝竹、昆曲、滚灯、龙狮等体现太仓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间更多地了解和热爱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有些学校已经把非遗项目作为了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如荣文学校的江南丝竹、新区三小的唐调、双凤小学的龙狮、山歌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更是专门设立了龙狮专业。另外,文化部门还组织文艺团队到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和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近年来,双凤龙狮制作这一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目前全市拥有龙狮制作厂商10多家,每年产值达到近2000万元,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龙狮制作技艺不断普及、代代相传。当前,双凤龙狮制作早已闻名海内外,作品还曾被用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
太仓肉松制作、太仓糟油制作、肉松骨头制作、红木雕刻等项目,注重传统核心技艺的传承,同时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扩大知名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建立非遗基地发挥传承人作用
我市积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评选,发挥模范单位的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太仓江南丝竹馆被评为苏州市级非遗保护优秀示范基地,双凤龙狮馆被评为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除江南丝竹馆和双凤龙狮馆以外,太仓新区三小、太仓市永贵红木家具有限公司也被评为太仓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江苏省教育学院将江南丝竹馆作为其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每年会派学生到太仓进行交流活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最为关键,也是不可替代的。作为全市唯一的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滚灯传承人袁光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滚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原来太仓滚灯只有在双凤地区流行,参与人员和队伍很少,经过袁光华的积极推动和传授,目前滚灯已经成为全市性的品牌文化项目,刚刚在太仓举办的长三角滚灯艺术大展演活动上,多只节目都是由袁光华编导的。被称为“江南狮王”的龙狮制作传承人仇国良,为双凤地区龙狮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仇国良又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仇国良龙狮工作室”,用于开展龙狮制作的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