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林鸿松,系个体户。 梦想:在海鲜餐饮业干出名堂。
每天凌晨,林鸿松都驾车拉着一箱箱海鲜,从上海赶到太仓,随后把这些海鲜投到太仓餐馆的鱼缸里,检查并调节好鱼缸里的温度和光照度。看着一条条鱼、一只只蟹在鱼缸里悠然地摆着尾巴、舞动着钳螯,他才放心去休息。
2013年,林鸿松在太仓开了一家海鲜餐馆。从此,他生活的重心便集中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往返于上海的批发市场和太仓餐馆之间。
开海鲜餐馆,林鸿松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之前在上海做海鲜批发生意。由于提供的产品新鲜,服务态度好,生意逐步做大。正当林鸿松准备扩大批发生意,不断引进高端海鲜时,他发现市场的承受度有限。“比如我做进口象拨蚌时,市场客户少,国外发货则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导致一下子亏了不少钱。”林鸿松感到海鲜批发生意遇到了发展瓶颈。
“做长海鲜行业的产业链应该是破解瓶颈的一个方法。”林鸿松又开动脑筋,他打算开海鲜餐馆。在上海开店成本高,经过考察,他便来到了太仓。
靠批发生意,林鸿松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个出生在渔民家庭的小伙子,想在海鲜餐饮方面干一番事业。
林鸿松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一个小岛上,从小就和大海打交道。他在念初一的时候便辍学了,跟随父母出海打鱼,成为一名“淘海娃”。
“我的父亲身体不好,他一次出海捕捞的时间比较短,我从小身体就挺壮的,小时候就可以和其他淘海人一样工作。”林鸿松说,虽然他是村里最小的“淘海人”,但体力好,他的捕捞能力超过父亲,在捉螃蟹方面,超过了村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
2004年,林鸿松怀揣200元现金走出了村庄,到上海水产批发市场找了一份搬运工职业。17岁的林鸿松干着沉重的体力活,很累,肩膀常被磨破了皮。世界各地的海鲜让他大开眼界,他还了解到海鲜批发生意的货品来源和运作模式,萌生了自己做批发生意的想法。后来,他从老家筹集了2万元现金,在上海一家市场租了门店。由于市场上顾客少,海鲜卖不动,他就骑着电瓶车满街去找海鲜餐饮店,逐渐打开了销售渠道。
随后,资金多了,胆子也大了,林鸿松不断扩大批发生意,几经沉浮,他发现再扩大市场份额是越来越难。
对于海鲜餐饮,林鸿松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有很多一手货源,又是做批发的,可以凭更加便宜的价格让利于消费者。我很了解海鲜,知道什么样的海鲜好吃,什么时候好吃,可以把时令海鲜介绍给顾客。”林鸿松坦言,他希望以平民价格,让更多的人品尝海鲜、喜欢海鲜。
林鸿松把一直从事海鲜烹饪的老乡请到了太仓餐馆担任厨师,他自己全面负责海鲜货品挑选和运送。他从自己的批发门市挑选海鲜运到太仓,并精心饲养。“我进货的时候,每一箱货都要亲手去挑,那些工厂化养殖、药物催生的海鲜坚决不要。送到餐馆后,还要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太仓临江近海,经济发达,海鲜餐馆应该有前途。”虽然现在客源还不够稳定,但林鸿松对未来一直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