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海荣 文/图
在火化炉里一呆就是1个多小时
近日,记者见到火化工徐伯明的时候,他正在检修火化炉。难以想象的是,身高一米八四的他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却灵巧地钻进狭小、昏暗的炉膛内。
记者虽然站在炉外,但仍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直钻鼻孔。约20分钟后,徐伯明从炉里钻了出来,整个人都像变了一般,脸上和身上沾满了黑灰。火化间一共有7台火化炉,全部检修下来通常要一个多小时,如遇到特殊情况,时间还要更长。
作为司炉组组长,徐伯明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火化车间仔细检查每一台火化炉的各项性能。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火化车间转一转,看看电路有无切断,门窗是否关好。除了常规工作,每个星期他都会穿上防护服,第一个钻进炉膛例行炉子检修。炉膛狭小、昏暗,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他通常采用半跪半卧的姿势,在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工作环境中,徐伯明义无反顾地坚持着。
每年夏天,市殡仪馆都会收到接运高度腐臭的浮尸任务。每当此时,徐伯明总是冲在前面,配合公安人员将浮尸打捞上岸,然后再装殓运回单位等待处理。
一项创新为单位节约开支1万多元
火化炉的引风机经常容易出故障,由于设备重达600多斤,而维修点又在9米高处。以前每次维修的时候,市殡仪馆都到吊装公司租用高空汽吊,这样费时费力又费钱。
徐伯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就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多家机械设备厂,请教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近两个月的认真琢磨和反复论证,他想出在风机房内部空置部位,自行设计并制作出了龙门吊。这个设计不仅成本很低,而且每年可以为单位节约维修人工费和吊装机械费1万多元。
去年,市殡仪馆要求所有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必然涉及到信息软件的运用,这对年逾五旬的徐伯明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还是努力钻研、虚心求教,花上比年轻人多数倍的精力,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
他把每个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徐伯明所在的司炉组人少事多,作为组长,他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单位招聘了新职工,他就安排老职工一带一、一帮一,既使新职工很快熟悉业务技能,又增进了新老职工间的感情。
殡仪馆的业务通常集中在下午,那段时间,司炉组工作紧张而繁忙,拉尸、上炉、火化、装灰,容不得半点差错。徐伯明通过琢磨,制定出一套周密的工作程序,把司炉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每一天的火化任务都能安全、出色地完成。
工作闲暇时,徐伯明总喜欢找大伙聊聊天,拉拉家常。谁在生活上有困难,他会及时帮助解决。谁的业务水平不过关,他就耐心地辅导。徐伯明性格有点“憨”,但对这个和蔼可亲的“大块头”,大伙都爱和他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