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伟
武汉火车站晚上把候车旅客赶出车站后关门,旅客只能在站外露天候车。微博所附照片显示,武汉站大门关闭,内部灯光部分关闭,多人站在门外提着行李等候。另一张照片显示,10多人挤在建行自助银行内避寒。(1月23日《长江日报》)
服务者的逻辑或有其理,也应当为被服务者所接受和理解。不过,服务的本质不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说话,否则利益就无法调和。更多时候需要换位思考,假如车站的人员能够扮一回乘客,提着行李在站外的寒风中苦苦等候,车站那扇紧锁的大门,其实就是温暖与寒冷的距离。当求温暖的愿望落空,当触手可及的热度被大门拒之于外,轻描淡写的解释与说辞,注定会苍白无力。
车站对于关门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高铁车站在无列车运营的夜间关闭是国际通行做法;二是封闭期间要进行相应施工和设备设施检测,容易危及进站旅客安全;三是出于节能环保的考虑,封闭期间每小时可节约电力2000度左右。有惯例、有安全、有节能,任何一个理由都如此理性而客观,似乎无可指责之处。然而逻辑并不是自说自话,关键在于能否经得起理性的推敲、客观的分析。惯例并非一成不变,有什么是不可颠覆的真理?进行检测当然有理由,不过何以非要在夜间并以此谢客?至于节能更是一种虚妄之词,当电力公司20层大楼彻夜灯火通明,相关人员认为“浪费也是一种宣传”,谁是谁的浪费,谁是谁的节约,确实应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伦理前提。
曾几何时,行政服务大厅中午休息关门清场,其理由是管理与安全的需要;政府机关戒备森严,何尝不是出于安全的考量?不过最基本的常识是,服务者方便和舒服了,被服务者的日子就不会好受。出发点不同,在行为方式上便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表现。有的地方政务中心中午不清场,并没有出现秩序的混乱;有的地方拆了政府机关围墙,没有引来洪水猛兽;有的地方站台实行24小时开放,也没有带来所谓的安全风险,至于所谓的节能环保在民生利益面前,几乎就不值得一提。
没有比优质的服务更具有人性温度,也没有比民生利益更大的诉求。服务没有什么底线性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才是唯一标准;“有条件利用条件,无条件创造条件”才是最高目标。假如高铁车站随时敞开大门,一杯热茶,一张笑脸,哪怕气温再低人心也是暖的;反之,即便艳阳高照,汗出如浆,但若遇到霸王条款式的服务,也会冷彻心底。
从铁路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的解释来看,并非对自身的服务短板和官僚做法没有认识,关键在于并没有真正把被服务者放在上帝的位置,并努力付出与尝试。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平衡如何,既是检验一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标尺,也是判断其优劣的依据。离开了基本的服务标准,以盛气凌人的姿态示人,凭什么去对接市场的轨道,靠什么去赢得公众的喜欢?检验铁路部门是否真正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其实就是一把锁、一扇门的差距。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