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痛中改制,在改革中勃发。“凤凰涅槃”后的乡镇企业轻装前行,为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乡镇企业在改制中增活力
发布者:
太仓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3-11-13
阅读数量:
□太仓日报记者 李孝忠
最近,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了《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雅鹿品牌价值高达75.87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市民营企业活力四射的一个缩影,也对我市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作出了美妙注脚。
■乡镇企业在阵痛中“浴火重生”
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的雅鹿脱胎于一家乡镇企业。1972年,一家由10多名工人组成的小型服装加工厂在原鹿河公社诞生。凭着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这家服装加工厂生产的成衣逐渐走俏市场。“上世纪80年代,雅鹿生产的‘人立’牌茄克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一度出现排队订货的盛况。”雅鹿集团董事局主席顾振华回忆说。
引领创新风气之先,抢占改革开放先机,像雅鹿这样的乡镇企业在我市呈现蓬勃之势。太仓的乡镇工业与吴江、无锡等地一起,打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据记载,这一时期,太仓22个乡、镇和村级经济纷纷投资办厂。1994年,我市乡镇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高达60%。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个私经济的崛起,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苏南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1995年,全市在乡镇企业中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整个改制过程极其艰辛。”市经信委副主任冯建良当时在归庄工业口工作,直接参与了归庄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那时候他任归庄农工商总公司负责人。他回忆说,一开始,归庄试行全员股份制改造,但不少工人不愿意做“主人”,觉得经营权仍然在厂长手里,一旦行情不好,用血汗钱投下去的股份就会打水漂,还不如做一名老老实实的工人。于是他们探索整体出售,先从微利微亏企业开始,再到资不抵债企业,最后出售经营较好的企业。可他们的做法还是遭到了有关人士的质疑和社会上的不理解。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改制就似“凤凰涅槃”。“那时候,企业既要经营,又要完成改制,压力很大。”香塘集团董事长顾建平回忆说,短短的3年多时间内,他们进行了三次改制。特别是第三次改制,手头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购买企业,只好先东拼西凑,再到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
■民营经济占全市工业半壁江山
“不管多么艰难,市委、市政府也没有改变战略调整的方向,也没有动摇体制改革的决心。”冯建良介绍,1996年10月17日,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意见》。通过面上试点、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和改革回头看等四个阶段,众多乡镇及村办集体企业纷纷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及民营企业,我市工业经济开始以多种经济成分混合、经济结构多元和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至1999年,我市全面完成乡镇企业转制。据资料记载,我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164家,股份有限公司2家,股份合作制公司72家,拍卖转让939家,兼并收购52家,依法破产18家,改制面达到92.4%。从此,我市民营经济不再是短板,成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
“改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顾建平说。改制以后,他们多元拓展,在生物医药、房地产、融资担保、鞋业、化纤加弹等六大产业取得了不俗业绩,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成为苏州市地标型企业。参与投资的“舒泰神”在深交所上市,参与投资的金盟等生物医药企业茁壮成长,参与建设的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将聚集包括300多名博士在内的研发和管理团队,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改制后的雅鹿则走出了一条从品牌“巨人”到多元发展的成功之路。他们缔造世界品牌,建成了羽绒服、休闲服、西服、衬衫、毛衫、女式时装等六大专业生产基地,建起了遍布全国的连锁店、名扬上海等周边地区的工厂店、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中心、总部大楼,向羽绒服的上游延伸,成为横跨地产、金融、化纤行业、服装的集团企业,晋升中国民营500强企业。
在香塘集团、雅鹿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民营经济稳健发展,占据了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今年1至9月,全市8041家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9亿元,占全市工业49.79%,高于去年同期0.31个百分点;规模民营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63%、85.11%、117.33%,拉动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13、12.05、11.6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