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宏达集团热电联产被列为国家节能减排重要技术之一,太阳能、生物渣、污泥、农林废弃物等新能源在节能减排的实践中都将扮演重要角色;“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将围绕5大产业循环体系打造产业循环链,使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达到新的平衡点——
□太仓日报记者 徐盛兵 文/图
5月6日,记者走进苏州市宏达集团有限公司,只见总控室里4名工人双眼紧盯着屏幕,楼顶2000平方米的太阳能设备源源不断地提供热能,升级改造的锅炉正在收尾,印染污泥经过干燥后传输到锅炉里焚烧……宏达集团通过不断的技改投入,在热电厂的平台上实施循环经济,打造“绿色工厂”,闯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
发挥最大产能
致力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也是宏达集团发展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热电公司连遭三重打击,年初一场雪灾造成煤炭运输困难;六七月份国内煤价大幅上涨,最高煤价与年初相比超过一倍以上,企业出现较大幅度亏损,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下游产品企业减产,发供电负荷减少。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宏达集团先后共投入4.15亿元用于固定资产建设改造,其中,宏达热电公司为配合制酶公司扩能通过技改新添一台130T/H高温高压煤粉锅炉和一台6000KW背压机组,淘汰两台高能耗高污染的35T/H链条锅炉,增加了发供电供热能力,提高了设备效率和层次,既满足了宏达制酶公司电、热需求,又为今后供热母管建设提供了必备条件。合资的制酶公司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新增投资3.5亿元,大力发展新型酶制剂,新增产能与前三期产能总和相比增加了1.3倍。通过培植、挖掘新的用热企业,增加对外供汽量,全年完成产值1.2116亿元,首次突破产值亿元大关。制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在运设备最大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量,同时缩短扩建项目建设周期,提前2个月完成四期扩建任务进入调试生产,全年完成产值3亿元。
出去的没废物
进来的是原料
把常温锅炉水通过太阳能阶梯升温设备升至90℃,然后送到锅炉内再用煤烧至规定温度,可节标煤15%~2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只是宏达集团致力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抓住每一个环节节能降耗的一个例子。
“热电联产被列为国家节能减排重要技术之一。”宏达集团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热电联产是利用电厂余热进行供热的技术,采用热电联产循环供热可以减少低效率的小型供热锅炉的使用,提高了燃料利用效率,是目前对能源利用的最好方式。在我市最长的供热管道——宏达热电公司至双凤镇的14.5公里的供热母管线建成并发挥作用后,2012年初,宏达集团公司再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的北线热网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历时2年、总长达30多公里的南北供热“总动脉”正式建成,成为我市北面的重要热源点,供热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其后,集团公司继续加大投入,实施了东线部分管网建设,其中松南段于2012年10月底完工投运。紧跟母管建设,集团公司加快了沿线用热企业的支管接入,全年新增医药、纺织、印染行业用户13家,日峰值供热量达到2200吨,与上年相比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
“进来的是原料,出去的没废物,是宏达循环经济产业园追求的目标。”宏达集团董事长黄耀臻告诉记者。去年,集团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污泥焚烧发电装置”专利技术,并结合国内领先的“高低混合流速循环流化床锅炉”专利技术,投资3250万元,实施了旨在提高污泥及生物质能处理能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并通过技改配套建设了一台6MW背压机组。此项锅炉与机组改造已于今年1月底建成投产,投产后锅炉效率从之前的75%提高到了89%,每年可焚烧并综合利用污泥2.7万吨、生物质6174吨。这意味着,今后,热电联产所用能源将不仅仅限于原煤,太阳能、生物渣、污泥、农林废弃物等新能源都将在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的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利用专利技术处置全市众多印染企业的印染污泥、水处理公司的市政污泥、木材加工业的树皮木屑及农村秸秆等,不仅将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解决了我市众多的环保问题。
达到绿色低碳
发展循环经济
苏州市宏达集团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江苏省首家自主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企业。宏达集团董事长黄耀臻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将围绕5大产业循环体系,新增固定资产8亿元到10亿元,年产值突破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宏达集团通过突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产业循环链,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企业做大做强。公司工作人员指着热电厂南边的一大块土地告诉记者,这里有50亩土地,西边还有10亩土地,宏达集团将盘活这些存量土地资产,并引进高科技项目,不断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实力。据了解,今年,他们将启动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继续盘活存量土地,拆除闲置建筑,协商居民拆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继续实施等容量替换背压机组改造和两台75吨高温高压锅炉改造;利用新注册的节能环保科技公司,加大行业与行业、行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与推广力度,形成印染污泥、市政污泥循环处置产业链;力争申报成功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我们有信心今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6亿元,外供蒸汽65万吨,使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达到新的平衡点。”黄耀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