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立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备受关注,日前从我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璜泾镇杨漕村也传出了一件新鲜事,村里三位女士张青、徐爱经、王雪华也风风火火联合办起了合作农场。她们的农场办得怎么样?三个人又打算如何办下去?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60多亩果蔬园雏形初具
从王秀管理区出发,汽车要拐很多弯才能到达三个人办的农场,这里已处于太仓和常熟的交界处。“这一片就是我们的果蔬园!”站在田间,王雪华指着一块块地告诉记者,老人们在上面绑竹竿的是梨树,梨树刚刚种上,现在要补种一些,并加固一下;梨树林后面那一片是西瓜和香瓜地,种是种上了,但发现苗没出,打算和市农业示范基地联系,直接买苗种上;梨树林旁边是玉米地,现在已经种上并覆上了地膜;玉米地对面正在浇灌的是黄桃树,黄桃林再过去一点是葡萄园。
张青告诉记者,这一片地有60多亩,今年初才和村里谈妥,这些果蔬都种上不久。3个人虽然都是本村农民,但基本上都没有种过地,农场办起来后,工人都是以每天50元的工资招来的老人,还请了一位农技人员做技术指导。现在的条件还比较差,但杨漕村正在进行水利建设,以后的条件会好起来的,另外她们还和村里进行协商,村里答应等小麦收割后,和她们一起鼓励村民把土地流转出来,再让她们承包300亩地种水稻,如果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到下半年,农场将会大变样。
“什么行业会没有风险?”
三个没有种过地的女人一下办这么大的农场,自然会有很多反对声。张青的婆婆就很担心,她说,种上几亩地还好,一下种这么多,东西收了以后怎么卖?农忙时节要是找不到人种地怎么办?
“做哪个行业会没有风险?”张青告诉记者,杨漕村地理位置较偏,老年人就业渠道不多,大家还是很愿意到农场来干活,至于销路,开始肯定会有困难,好在水果大规模挂果要在两年后,可以慢慢摸索。以后种了水稻,打算一部分销售给国家,一部分进行深加工,还要打自己的商标,杨漕村生态好,种子又选好了,销路应该没问题。“像电站村的农产品合作社规模比我们大得多,照样能经营得很好,我们一定也能做好!”原来,农场办起来后,她们已经到不少地方去“取经”了。
张青是璜泾一位女老板,10多年前和姐姐一起办起了化纤厂,当时只有一台“小车”,现在已有两台高速纺机和一个筒管厂,自己还单独办起了一家化纤厂,也有两台高速纺机。多年的经商经历,已经让她成了一名能干的“女强人”,也有了办好农场的底气和信心。她说,办农场肯定会有风险,但做化纤不也一样,像今年行情还好,去年就不行,现在中央提倡办合作农场,合作农场一定有干头。
和张青有所不同,徐爱经想得更多的是眼下如何有好收获。她说,一亩地租金要1000多元,但这些果树有收成要时间,请教农技人员后,她们决定在果树间先套种芝麻、豆类等销路有保障的农产品,让农场先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