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本地农户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早在两三年前,浮桥镇三市村就出现了“家庭农场”的雏形。为了探索家庭农场经营发展方式,浮桥镇已专门组织部分村书记赴上海考察家庭农场建设,目前正准备在三市、绿化、方桥、茜泾等村试点“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报讯(记者 李华 文/图)一家一户种植上百亩土地,全部机械化作业,农民年收入数万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家庭农场”概念,而在浮桥镇三市村,两三年前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
“再过一两个月,农忙就来了,现在得抓紧时间,把机器‘收拾收拾’,以免关键时候掉链子。”昨天一大早,浮桥镇三市村22组村民张友其就和“合伙人”冯永兴开始埋头保养农机。
用他的话说,农时不等人,关键的时候如果农机出问题,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其他种田大户来说,都没法交代。因为他们不仅要种好自己承包的140多亩田地,还要负责村里合作农场其他400多亩地的耕种和收割。
拖拉机耕地、机械化插秧、联合收割机收割……老张说,作为村里的农机手,3年前,他买了久保田联合收割机,专门负责村合作农场农作物的收割,还联合另外两个有农机的村民,承包了140多亩地,搞起了自己的“小农场”。
“水稻亩产平均1300斤~1400斤,小麦700斤~800斤。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入在2500元左右,除去土地流转、农资等费用1600元~1700元,每亩可以净赚800元左右。”老张说,这两三年,他们尝到了种田的甜头,承包140多亩地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再加上给村合作农场耕地、收割、插秧等挣的钱,每个人每年能赚七八万元,比在企业上班强多了。
据记者了解,像张友其这样的职业农民并非特例。该村39组村民邵炳康一家依靠机械化种了150亩地,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34组村民陆定扬一家种了80亩地,家庭年收入超过8万元……三市村党委书记陆建革说,早在两三年前,三市村就出现了“家庭农场”的雏形。这两年来,村里在全力加快合作农场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项目、资金,还是与高校的农技对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政策,都在向当地种田大户倾斜。比如土地流转费用,村里每亩得补贴140元~150元。另外,高标准农田、循环农业项目等一系列项目,也都在向种田大户倾斜。
家庭农场是指以本地农户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既可提高土地效益,又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对此,浮桥镇相关负责人说,为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浮桥镇将在加快合作农场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本地农户尝试发展“家庭农场”。为了探索家庭农场经营发展方式、稳步培育家庭农场,浮桥镇已专门组织部分村书记赴上海淞江地区专题考察家庭农场建设,目前正准备在三市、绿化、方桥、茜泾等基础条件好、设施完善的村试点“家庭农场”,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市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农场相当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户”,合作农场则属于组织程度高、科技承接能力强、规模品牌效应明显、市场拓展和盈利能力更强的“企业”。家庭农场和我市全面推进的合作农场,是一种交叉包容关系。该负责人表示,各镇区在加快合作农场发展的过程中,可因地制宜探索家庭农场建设,更好地加快太仓现代农业发展,让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