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地方性民营药企,到上市国有企业全资子公司;从面临亏损甚至倒闭,到实现盈利,成为行业知名企业……苏州致君万庆有限公司在一次次危机中实现华丽转身——
致君万庆 直面“寒冬”“剩”者为王
□记者 周 琦 文/图
成为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基地、互补型的“北区”制剂生产基地和行业领头羊,这是苏州致君万庆有限公司新的战略定位。而早在2003年,致君万庆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原料药生产企业。这种“身份”的改变源于国字号集团——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入驻,思想与理念的创新,带来了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的优化。
“大树底下”种“名茶”
重组
“也许,没有国药的支持,致君万庆在金融危机中已经倒下了。”2009年加盟国药集团时,致君万庆创始人杨巧明说过这样的话,有了国药集团的支撑,不仅有资金、信息、技术、人才优势,还拓展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致君万庆作为国药集团产业链条中的一员,按照计划组织生产销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各类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明显减小。
俗话说“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当时正值金融危机,虽然致君万庆已经完成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生物制剂类药物的严格认证,多项生产工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在市场的大风浪中,还是略显“单薄”。
因此,致君万庆与中国医药集团签订协议,通过“攀亲”主动和强手联手、对接,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成为致君万庆当时度过危机的秘诀。
的确,与国药集团重组合作后,企业实力大增,总投资1.6亿元的二期项目通过药品GMP认证并正式投产,年产能力达到760吨,产能是原来的近5倍,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位居首位,销售收入大幅提升。
但是,仅仅靠结盟重组还不够,一场新的危机正向致君万庆袭来……
在于产品更在于管理
创新
2011年5月左右,国家开始整顿抗生素行业。这对整个抗生素行业来说是场“寒冬”。这场“寒冬”中,国内抗生素原料药呈现出“量价齐跌”的惨淡景象,以生产头孢类原料药为主的致君万庆也未能超然事外。
改革创新,以变应变终究才是万全之策。
去年7月,国药一致对致君万庆进行了股权增持,成功实现全资控股,与致君制药整合形成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管控的局面,实现国药一致效益最大化。可以说,面对“寒冬”,致君万庆提前“自救”。“再不转型升级,企业将面临倒闭。”总经理黄凯让下属也有了危机意识。
对于国内过剩的产能,致君万庆首先控制好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其次,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加法”和“减法”。加法是利用一二期改造的先进工艺和剩余产能与国内其他厂家合作,进行委托生产;减法是停止生产污染高、毛利低的产品,化工生产车间由原来的10个变成现在的2个。此外,企业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优化组织架构、精简机构,实施精细化生产,严格考核制度,完善组织绩效等。
“这些举措带来了阵痛,但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人均效能提高了一倍。”黄凯欣慰地告诉记者,企业也从2011年的亏损到2012年实现了扭亏盈利。黄凯把这套举措称为“过冬理论”,即:“冬眠”、“冬泳”、“冬训”。
争夺行业话语权
转型
“今年可以度过‘寒冬’吗?”记者问了个外行的问题。
黄凯连忙摆摆手说:“实际上‘寒冬’才刚刚开始,要生存下去,必须继续转型,苦练‘内功’。”黄凯表述了致君万庆的发展定位:由原来的化工加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变为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从原来企业管理靠感情到现在靠制度、靠企业文化,成为在行业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企业。
据介绍,致君万庆现在每年研发投入2000多万元;大专、本科以上人才占了企业的一半。“目前,我们每年有30个品种在研发,每年滚动拿到2~3个新药批件。以后将形成‘原料+制剂’研发配套,提高新品研发质量及加快申报进度”。日前,致君万庆近阶段将进行头孢无菌原料车间及培南车间欧盟认证,通过认证使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在攻克国内市场的同时,谋求走出去”。
去年,致君万庆在创新研发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顺利通过新版GMP认证现场检查;头孢克肟原料药、头孢米诺钠制剂及原料药等3个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硫酸头孢匹罗的合成工艺开发项目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通过转型升级,最直观的影响是致君万庆周围的老百姓,“以前致君万庆附近有气味,现在的空气好多了!”老百姓的感觉是致君万庆投入2000多万元环保设施和每年1000多万元的环保运营费用换来的。
“这是社会责任,企业的日用水量从原来的1500吨变成现在的500吨就是最好的例子。”黄凯表示,只有通过不断升级转型,树立口碑、品牌,实现成本、技术领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做到“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