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50元本钱起家,通过30多年不断的升级转型,形成生物医药业、化纤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格局,2012年实现销售53亿元,并将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继续砥砺前行——
香塘集团不断转型造就“企业王国”
1980年,有谁想过只凑了450元起家、拥有3台缝纫机的顾建平,日后构建起了自己的企业“王国”,形成了生物医药业、化纤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的集团公司,更难想象的是,450元的固定资产已经增长了数百万倍。外人看来神话般的崛起之路,在伴着香塘集团一路成长的顾建平看来,淡淡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企业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发展,而发展就要考虑企业所在的位置、所处的环境,并用战略的眼光去审视、完善和扬弃。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要转型升级。”
危机使香塘发现了“新大陆”
“香塘鞋厂最好的时候年利润达3000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平均到3000名员工身上,每人也就创利1万元,随着社会的发展,待遇、养老金等不断提高,这看起来不小的数字,也会消耗殆尽。”基于深刻的危机感,香塘集团董事长顾建平眼光已经不在如何做大做强制鞋业,而是开始制定集团发展战略,谋求企业的转型。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顾建平发现加弹业方兴未艾,于是,集团斥资创建了振辉化纤公司。“幸亏当时的果断决策,为企业的发展捕捉了一次难得的机遇。”顾建平感慨地说,2006年、2007年,香塘制鞋厂两年亏损五六百万元,如果不是多元发展,“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个企业就要说‘拜拜了’。”
如今,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香塘鞋厂的业务也在慢慢收缩。“鞋厂的工人在40岁左右的已经基本转业到振辉化纤,一些年龄较长的就呆在家里拿工资。”顾建平说,香塘鞋厂的使命已经结束,但是还要善待为集团发展出过力、流过汗、一起打拼过的乡里乡亲。
如今的振辉化纤已成为奠定香塘集团快速腾飞的基石,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3亿元,为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眼光使香塘伸出了资本的“触角”
香塘集团的转型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不懂化纤,却建起了振辉化纤有限公司,使化纤业成为香塘集团的支柱产业,那么我发展其他行业还有什么可怕的?”顾建平在介绍转型之路时说,选择行业的关键是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一旦定下来,可以让懂行的人来做!
正是有着这样一种理念,和对市场独到的眼光,香塘集团伸出了资本的“触角”,先后创办了“香塘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公司”等准金融企业,同时积极参股商业银行,并且通过探索和实践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融资理念和方式,积极发展资本产业,拓展了集团未来发展的产业空间。香塘地产也积极引进先进的开发理念,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基本完成了从传统产业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脱胎换骨”,为今后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顾建平说,他不懂金融和地产等现代服务产业,而香塘集团现在已经把这一产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一,还要确保年增加值增幅在20%以上,使之成为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集团的“低碳”产业,还在重点探索和实践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领域内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模式,逐步形成资本运作产业化,探索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目前正在以集团的投资公司为平台,组建了相关的创投公司,可以预期资本产业的运作,将成为集团发展新的产业领地和强力引擎。
诚信使香塘“捡到”转型的“馅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塘集团投资生物医药产业是可圈可点的大手笔。有人说,香塘集团“捡到”了转型的“馅饼”,当家人顾建平则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诚信经营,没有‘救人水火’的胸怀,我恐怕也要和这个‘馅饼’擦肩而过的”。
那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香塘鞋厂出口到日本的绣鞋要开信用证,当时日本的进口企业委托朝阳贸易有限公司开具证明。3年以后1994年,这家日本企业十分信任顾建平,认为可以直接做生意,不需要再开具信用证。由于当时开具信用证明需要不菲的费用,一般人会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但是顾建平却拒绝了:“我不能过河拆桥,当即答应每年贴补对方公司一半的开证费,达到30万美元。”朝阳贸易的老板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感动。后来在他的牵线搭桥下,香塘集团对接上了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得知一个生物医药项目前景很好,但是缺少资金。香塘集团立即斥资3000万元组建了舒泰神药业(北京)有限公司,资助科研人员成功研发了生物技术新药——“神经生成因子(NGF)”,被国家认定为“国家一类新药”,其新药产品被列入了“国家基本药物医保目录”,2011年4月15日又成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如今,这一投资已使香塘集团收获了数十倍的报酬。
正是这一成功的投资,使香塘集团看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魅力。目前,香塘集团已经投资入股“思坦康”、“思坦维”、“金盟”、“赫森”、“康乃德”、“金普诺安”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
回望香塘集团崛起的征程,顾建平没有自满,而是得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役”,企业就应该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转型升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