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3年的站台,回首刚刚驶离的2012号列车,真的是百感交感。回味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永远难以释怀的,除了那些作为历史和时代宏大叙事的重大新闻,更有无数具有草根叙事的“微新闻”和“微故事”。
发生在7月份的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使我们感受到了微公益的力量。微博成了异常有效的交流工具,各路人马都在微博上发布提供休息场所、拼车、机场救援及求助消息,爱心通过微博表达和传递,让人感受到社会的巨大正能量。在暴雨灾害发生后的短短10天内,万余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提供1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草根公益温暖了整个城市。
形形色色的微点击、微发言,极大地丰富了社会语态,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在新浪微博刚刚发布的2012年盘点中,2012伦敦奥运会的提及量高达3.9亿,屌丝的提及量是1.5亿,江南style、微公益、中国好声音的提及率都在亿次左右,甄嬛传、高富帅白富美、“元芳,你怎么看”提及量都高达数千万。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网络语言对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影响空前,体现了网民思想与语言外壳都在发生着巨大嬗变。
这一年激发无数人兴奋感的,还有力量日益强大、作用无处不在的微监督。从陕西“表哥”到广州“房叔”,微博曝光使无数贪官心惊胆寒。据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显示,微博反腐已成新的反腐方式。尽管它也呈现出碎片化、偶然性和选择性等缺陷,但拥有5.38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0%的中国网络,它也说明社会监督力量的极大延展。
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尽管这是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宏大叙事,然而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讲故事的人》中,道出的很多人生细节,却让我们很多听众感到似曾相识——童年的贫困和饥饿、拣麦穗遭遇的屈辱、失手打破热水瓶之后的自我惊吓、小学辍学后的放羊经历,以及参军入伍、以写作改变命运的坎坷。这,分明是这个时代多数人都曾亲历过、体验过的“微生活”。莫言的故事,是所有人的故事;莫言所讲的很多故事,讲的都是真实而微、见微知著的中国。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些最为朴实的人、最为朴素的思想,往往能够传递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无论是“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抑或是“最美乘客”“最美战士”“最美护士”,他们都是寻常草根中的一员。而“你幸福吗?我姓曾”的微表达,更是在提醒所有人,要学会倾听并善于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当然,最让人掉泪的,还是刚刚读到的新闻:在河南遂平县城,78岁的环卫奶奶张秀荣至今仍在冰天雪地里打扫卫生,工作36年仍是“临时工”,没有社保医保等待遇,每月700元的裸工资已让她“很满足”——环卫奶奶的故事让整个社会都显得很囧!草根需要营养补充,弱势者更加需要强势关怀,这是从2012号列车上传来的“微信”,在每个心壁上敲出久久回声。
13亿人的“中国梦”,由13亿个“微梦想”组成。积微而成巨,一方面告诉我们,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及民族的梦想,在新一年以加速奔跑的方式继续追梦;另一方面也在昭示公权力的着力方向,即让所有微企业、微生活、微力量强大起来,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