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项名为《基站及BBU设备的GPS共享技术》的研发成果经权威专家认定,由中国电信集团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这项填补国内GPS空白的技术,来自一位刚过而立年的电信员工之手,他叫张黎,是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工程建设室最年轻的项目经理,刚被评为江苏公司“创新之星”。
在无锡分公司,张黎是一名来自无锡联通的转职员工。自2008年10月联通C网并入电信以来,许多电信员工渐渐熟悉了这位目光炯炯、常挂着微笑的敦实青年。在无线通信建设的最前沿,不时有张黎捣鼓的“小发明”出现,不仅将一些建设难题化解,而且密切沟通前端,为经营服务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无锡分公司高学历的80后员工迅速增多的今天,张黎无疑是一名深谙“创先争优”的佼佼者。日前,在基站建设现场,笔者采访了他。
笔者:记得C网开始由中国电信建设的那年,分公司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你们这批无线建设者的身上,你们没日没夜地苦战,终于让天翼这个品牌在无锡打响。不过从那时到现在的4年,工程量依然很大,我关注很久,没有发现你有畏难之色,始终意气风发,笑容可掬,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呢?
张黎:呵呵,有信心嘛。在联通时,我就参与C网建设,对它的“性格脾气”非常了解,所以当它转入电信公司时,我觉得它拥有了一个健康成长、成材的良好氛围,所以满怀信心地培育它。那时我担任公司移动建设室技术班班长,主要负责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安装、调测、开通及优化及后期的项目收尾工作。无锡电信基站数量在不足一年的短短时间内增速飞快,是当初接手C网时的3倍之多。我不断梳理以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将盲区一个个消灭,减少建设路径中层层阻碍。我越来越发现,信心足,干劲足,其利能断金。
笔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你的干劲足并非惯常的苦干,而是善于巧干,以至于不少员工经常会有这样的惊奇——看看,张黎又有“新发明”了。在电信工作时间不长,你的发明数量质量都超过了以往。
张黎:其实这些所谓的“发明”,是工作中迸出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也是我和同事“头脑风暴”的结果。基站增多了,发展的瓶颈依然会存在,那么如何从深度覆盖与广度覆盖做文章呢?我对探索这个问题至今都抱有浓厚兴趣。尤其随着中国电信天翼业务的快速发展,部分基站设备将无法进一步扩容以及提供3G网络服务,而且设备老化、耗电量高等诸多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成了经营发展的拦路虎。于是,我琢磨出“柔性割接法”,使无锡在基站替换过程中实现了一些突破,如替换过程零投诉,替换割接中所有基站零遗漏和零故障。实践证明“柔性割接法”对基站新老替换割接意义重大,使割接对网络的影响减小到了极限,为今后的替换工作起到了较好的导航作用。
笔者:是啊,创新不仅仅是为解决现实难题,还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你的创新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针对性强,及时性强,可操作性强,复制效果好。你是通信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这里面应该有不少可研究的“学问”吧。
张黎:你说得很对,其实走出大学校园,我一直在关注“学问”,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和“追问”不放松。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创新不是跟风,而是引领;创新也不是美化表面,而要鞭辟入里,高效工作。我把“以创新求速度、以扎实求质量”作为是一大座右铭,业余时间大都用于学习和研发。探索越是深入,越会自感不足。当然,这样也会激发自己的创造动力,譬如在资料管理、工程现场管理方面自我挑刺,在部门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自主开发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依托PDCA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将甲方、设计、施工、监理等流程有机的串联起来,在质量为前提的条件下求速度,保证了工程在坚实的基础上提前竣工。
笔者:这些年,无锡分公司为创新型员工搭建了不少好的通道,爱护和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为员工的成果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你赶上了好时候,这一次你的《基站及BBU设备的GPS共享技术》通过知识产权论证和成果申报,心情如何?
张黎:这是我非常感慨的事,感谢领导们对我的诚挚关怀。我在电信公司时间不长,发现周围的不少师傅和同事有个共同点,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办事。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过去我部门的洪伟主任只比我大几岁,在无线战线可谓业绩非凡,但他一直非常“低调”,还像兄长一样关照我说“我们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我们追求更好”。这也触发了我一个新想法,更好的成果在于共享,最好的成果往往是下一个。这一次研发的成果改变了对局点楼顶位置、井道、下线孔洞等难以再生资源的占用现状,可以让更多的兄弟公司共享。不过,这只是我第一次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创新,心情激动之余,我想自己的肩负的责任更大了,因为眼前还有更高的山峰。
【采访札记】 常言“责任重于山”。而在创新者眼里,责任也是一座座山峰,等着自己去逾越,让员工将岗位创新成为一项工作习惯,需要一种宽松、和谐又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此,“小发明”心系“大责任”,成为电信企业的一种必然趋势。
周晓慷
阳光点评:儿时,张黎曾和我一起摆弄无线电,做门铃,收音机,对讲机,写VB程序。也一起撵鸡打狗捉蟋蟀……,那个调皮多动又满嘴“为什么”的胖嘟嘟的小弟弟的形象历历在目。如今,他的成就我不觉得惊讶,欣慰的同时也有感慨,一个人的力量能走多远?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