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少树 文/图
■安徽定远是产粮大县,但前几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很少有人敢长距离、成批量对外贩运大米。
■2005年,王明增获悉我市要建粮油批发市场的消息后,毅然来到太仓开拓市场,将当地的杂交粮运到太仓卖。
■如今,他坐阵太仓组织“北粮南运”,独占太仓90%杂交米市场。他还以太仓为粮食集散中心,构建大米的供销网。
王明增是安徽定远人,以贩粮养家糊口。在当地粮食市场摸爬滚打了10多年,虽没有挣到多少钱,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5年,他获悉我市要建粮油批发市场的消息后,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毅然来太仓发展。
坐阵太仓组织“北粮南运”,独占太仓90%杂交米市场,年购销量达6万吨,其中海运大米超过5万吨,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销售网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都是王明增创造的辉煌。
■注册品牌,独占太仓90%杂交米市场
“定远是产粮大县,米厂众多,每年都有大批量杂交米对外销售,然而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很少有人敢长距离、成批量对外贩运大米。”王明增回忆起当初的抉择,笑称长距离、成批量对外贩运大米的风险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样大。
当第一批杂交粮运抵太仓后,如何找销路成为他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无钱雇人,他亲自上阵,蹬着一辆旧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进工厂上门推销,风雨无阻、白天黑夜连轴转;为抢占太仓杂交米市场,他以低于当时杂交米市场价6%的价格销售,这种零利润销售一直持续了10个月!“当时我差点坚持不下去,好在垄断太仓杂交米市场的经销商不愿再打消耗战,退出了太仓市场。”王明增表示,刚过来开拓市场时,他吃了不少苦。
如今,王明增注册的品牌大米“王老三籼米”畅销太仓,每年销量在8000吨左右,约占太仓杂交米市场份额的90%。
■以太仓为中心编织大米供销网络
站稳太仓杂交米市场后,王明增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光富口袋,也要让脑袋富足,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请教当地粮食部门、经营行业的专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几年中,他顺利打开了太仓周边市场,并成功开拓了北至东北南至福建、广东的市场。由他经手的海运大米一年超5万吨,每年可为太仓港增加近1万标箱的吞吐量。
“北粮南运”是把东北大米运往江南。2008年,在我市粮食部门政策和贷款资金担保的扶持下,王明增多次北上,先后与中储粮、辽宁鞍山第三粮库加工厂等几家东北米业巨头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并成为这几家米业在江南片区的总代理,每年有1万多吨东北大米通过海路,由集装箱分批运抵太仓港,随后再分流至苏州各县、市及无锡、常州等江南地区。
通过“徽粮南运”,王明增还把市场拓宽到福建、广东一带。他筹集资金与别人合伙成立了拥有10多辆集卡的物流公司,把安徽杂交米运到南京浦口港,再用小船运至太仓港,改走海路用集装箱运粮南下。“现在,每天有8组集装箱的大米从安徽运到太仓港,每年有4万多吨安徽杂交米通过太仓港销往福建、广东一带。”王明增表示,“以太仓为粮食集散中心,以东北、苏北、安徽的粮源为‘经’,以分布在江南各地及广东、福建的销售网点为‘纬’,我们力争编织好大米的供销网络,把太仓的粮食市场做大做强。”
“为人、为商,诚信是最重要的。”王明增说,正是诚信让他能在“北粮南运”、“徽粮南运”中大显身手。